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年俗|春聯:貼在門上的“錦鯉”

2019年01月29日17:0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文藝星青年按】“轉發這條錦鯉,未來三天將有好運。”回首2018年,“錦鯉”成為一大網絡流行語,網友通過“轉發”“點贊”等方式在社交網站上為自己的願望“祈福”。這種半娛樂半認真的祈福方式,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春節將至,“貼春聯”也可以稱得上是人們心中的“錦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家每戶將對新的一年的祝福與祈願工工整整地寫下來貼在門上,期盼吉星高照,好運降臨。一幅幅筆鋒遒勁、紅紅火火的對聯,寄寓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與祝福。

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起源於桃符(懸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原為辟邪所用。“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裡,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

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於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

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到了明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從南京開始推廣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換上新春聯迎新春的年俗。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名家筆下記春聯

過年貼春聯是家家戶戶必有的“過年規定動作”之一。從古至今,時光輪轉,不變的是在紅彤彤的紙上手書新年的祈願,再整整齊齊地貼在門上的儀式感。名家筆下的春聯,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曹雪芹《紅樓夢》

《紅樓夢》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對古代春節描繪頗多,主要集中在第五十三回。從除夕到元宵,作者完整地為我們展示了古代大家族如何歡度春節的。

“當下已是臘月,離年日近,王夫人與鳳姐治辦年事……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挂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

老舍《過年》

作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對於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數家珍。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北京也是在臘月二十三開始,准備過年所需的一切東西。等到一切准備就緒,熱熱鬧鬧的除夕也就到來了。

“對聯也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時候的對聯和現在不同,都是買來大紅紙請人手寫的。父親的書法很好,是我們村裡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來求父親寫對聯的人都排成了隊,過年的這兩天是父親最忙碌的時候。我在旁邊地看著那黑亮亮的毛筆字寫在紅紙上,有說不出的羨慕。當紅紅的對聯貼到牆上門上,那個喜慶啊,年的氣氛立刻就出來了。”

梁實秋《北平年景》

《北平年景》是梁實秋的懷鄉散文代表作,朴實無華而意趣盎然,以童年時代的“北平年景”回憶,抒發作者懷念北平的情懷。

“新正是一年復始,不准說喪氣話,見面要道一聲‘新禧’。房梁上有‘對我生財’的橫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萬事如意’的直條,天棚上有‘紫氣東來’的斗方,大門上有‘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的對聯。牆上本來不大干淨的,還可以貼上幾張年畫,什麼‘招財進寶’,‘肥豬拱門’,都可以收補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獲得的,寫出來畫出來貼在牆上,俯仰之間仿佛如意算盤業已實現了!”

春聯的現代傳承

作為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要內容之一,現代人們依然延續著寫春聯、貼福字的傳統,弘揚傳統文化愈發紅火。各地舉辦傳承傳統文化、書寫春聯恭賀新春等活動,讓年味更加濃郁,讓文化更有生機。

1月7日,故宮博物院“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開幕。展覽展出近千件展品,為觀眾呈現充滿年味的紫禁城。其中包括宮廷對聯的展示——宮中春聯的撰寫,主要由飽學善書的翰林們來完成,皇帝也會親自撰寫春聯賜給臣子們。比如乾隆年間的張照,就頗得皇帝賞識,經常書寫春聯,乾隆爺還曾御書“春送來一門吉慶,天賜與兩子平安”的春聯賜予他。

1月27日,南京在650余歲明城牆中華門城門舉行挂春聯儀式,同時邀請了150位書法名家和400位青少年走上明城牆,一同書寫新年春聯和“福字”,免費送給市民。參與者表示,能夠通過寫、送春聯的形式把祝福傳遞給他人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城牆上寫春聯,新年開門紅。不少家長特意帶著上小學的孩子來到活動現場,一方面感受濃濃的年味,另一方面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帶一對春聯、幾個福字回家,新的一年一定會有好運。”

1月28日,“我到孔府過大年”活動在孔子故裡曲阜正式啟動,再現“天下第一家”孔府的“專屬年味”。其中寫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孔府春聯依據清乾隆二十四年間的春聯底本書寫,有嚴格的形式和固定的文辭,春聯的長、寬及張貼位置也有統一規定。孔府春聯從不同角度頌揚了孔府的福威,體現出聖人之家的門第尊貴,氣派非凡。

“財源廣進平安宅,福水長流幸福家”。一幅幅喜慶的對聯,傳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的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幾千年來,從毛筆書寫,到彩紙印刷,從村落間長者的祈願,到城市裡陌生人的祝福,春聯的形式不斷演變,春聯的內容也在“與時俱進”,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年味,是中國人骨子裡永遠的珍藏。

(責編:宋子節、蔣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