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流浪地球》之后國產硬核科幻井噴

2019年02月20日07:55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近日,電影《流浪地球》的持續熱映,強勢帶動了國產科幻小說的銷售。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緊接著,整個科幻文學板塊被帶動,《火星孤兒》《人生算法》《AI迷航》《靈語》等紛紛獲得大量關注。業內人士紛紛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開啟了。

電影帶動科幻小說銷售

2月17日,《流浪地球》票房超過《紅海行動》,喜提微博熱搜榜第一,成功登上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名。

《流浪地球》的火爆,全線帶動劉慈欣作品的熱銷。據了解,《流浪地球》小說原著春節期間賣出十余萬冊,《三體》更是高居銷售榜單榜首,劉慈欣的其他短篇作品也紛紛進入當當小說暢銷榜。而且,不光是紙質書熱銷,劉慈欣的多部電子書也霸佔了亞馬遜、掌閱的各大榜單。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京東了解到,《流浪地球》上映后迅速帶動同名圖書熱銷,大年初一的銷量就超過電影上映前一個月的平均日銷量。2月10日至12日,每天銷量是電影上映前一個月平均日銷量的近20倍。單2月10日和11日兩天的銷量之和,就超過電影上映前一個月的總銷量。而劉慈欣最知名作品《三體》的銷量也水漲船高,2月12日《三體》單日銷量是《流浪地球》上映前一個月的平均日銷量的13倍。京東數據顯示,2019年科幻小說銷售前5名中,劉慈欣的作品就獨佔4席。

淘寶方面的數據則顯示,2月11日至13日,天貓科幻小說銷售量同比增長1800%。其中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三天賣出近3萬冊,銷售量同比增長超70000%。

中國科幻走上立體化道路

2019年,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的大獲成功,標志著中國科幻也終於走上了西方發展已久的“小說+電影”的立體化道路。從小說到電影,科幻在中國終於從小眾圈子走向了主流文化。據悉,2019年《上海堡壘》《拓星者》等多部國產科幻影視即將播出,一大波國產科幻小說正在出版路上,僅2月份就有《火星孤兒》《人生算法》《靈語》等眾多新書上市。“自2015年《三體》得雨果獎之后,國產科幻小說數量就一直在增加,預計今年將會井噴。”《AI迷航》的責編侯言言接受採訪時表示,“電影作為流行文化能夠快速在大眾認知中打開一個大的流量入口,《流浪地球》的成功對於中國科幻產業的貢獻是巨大的。它為中國科幻電影開創了標杆性先河,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產科幻電影出現。這些科幻電影故事的源頭最終還是要回到科幻文學板塊,這一板塊的從業者也會越來越多,整個產業也會走向一個相互帶動的良性循環,國產科幻迎來了新的紀元。”

《火星孤兒》

知識均為編造 學生能否發現

隨著科幻板塊的火熱,一大批科幻新作也獲得關注。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火星孤兒》最近成為科幻圈內外很熱門的小說。作者劉洋現任教於南方科技大學,他不僅是一名科幻作家,也是物理學博士。故事發生在近騰中學——一所前所未有的學校,憑借難以想象的另類教學,維持著奇跡般的升學率。“已經鑒定過了,非常棒!”華語科幻星雲獎、銀河獎得主,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說,“把中國語境裡最現實的高考與最抽離的物理學想象結合起來,也許是近幾年看到過最硬核的中國原創科幻長篇了!”

“小說的核心設定其實來自一個簡單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識全是刻意編造的,世界會怎麼樣?學生會發現嗎?我想,很可能不會有人質疑。”談及創作《火星孤兒》的初衷,劉洋說起了自己的個人經驗。“在讀研之前,我曾在一所中學教過兩年高中物理。從我的教學體驗來看,目前中學的科學教育仍然是以知識為導向的,教師並不關注知識的發現過程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因此,對於課本上羅列的科學結論,學生們都習慣於毫不懷疑地吸收,而不會去探究它的產生過程,更不會去質疑結論的合理性。但在我的理念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論和質疑精神,才是科學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AI迷航》

人工智能失控 世界將會怎樣

另一本值得關注的本土科幻新作《AI迷航》,來自讀客文化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小說在“如果人工智能失去控制,世界將會怎樣?”這樣一個科幻設定前提之下,為讀者構建了一個機器覺醒、倫理混亂、文明重構的人機共存新世界。《流浪地球》中主人公帶著地球流浪的中國式精神內核,在《AI迷航》中同樣存在。書中的男主角程復經歷艱難險阻,一心想要帶著飛船的人員回歸祖國,血液中流淌著國人對於家國的特殊眷戀之情。

“中國式故事、中國式表達,這是本土科幻作品能夠打動大眾的地方。畢竟國外科幻小說、科幻電影發展了幾十年,和他們相比,我們整體還有很大差距。”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教授評價,《AI迷航》“可以視為中國青年科幻作家和國際潮流接軌的努力成果之一”。

《人生算法》

新奇概念成真 帶來哪些挑戰

華語科幻星雲獎、銀河獎得主,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新作《人生算法》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也是一部硬核科幻短篇集。在這部作品裡,陳楸帆試圖用“科幻現實主義”作品,直面當代人對科技發展的核心焦慮,實驗性地試探“潘多拉魔盒”背后的東西,並展開了文學性的表達與哲學性的探討。

6篇小說涉及了6個概念、6種未來:男性代孕、冬眠技術、愛情圖靈測試、記憶刪除、意識上傳、恐懼機器……這些看似新奇的概念,在或遠或近的未來或終成現實,而到那時,人類將面臨怎樣的生存秩序與倫理挑戰?

“科幻小說並不一定承擔著科普或者一定要在科學事實上像教科書、像論文一般精確地要求和束縛,它更多是在想象力上去解放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提供給我們對未來N種可能性的解讀方式。”陳楸帆說。(張知依)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