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外孫憶冰心 寫不出作文姥姥讓我捉蛐蛐兒

2019年02月22日07:5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陳鋼和姥姥冰心及姥爺吳文藻

▲冰心與外孫陳鋼在一起

▲全家福(第一排左為冰心,中為陳鋼,右為吳文藻)

今年2月28日,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冰心先生逝世20周年的日子。這一年,也是冰心走上文壇100周年。日前,北京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在她身邊陪伴15年的外孫陳鋼。

她喜歡鮮花

鄧穎超常托人送來牡丹

在北京國貿商圈附近葉聖陶重孫葉剛的公司辦公室,留著短寸的陳鋼紅光滿面,根本看不出是54歲的人。追憶與姥姥姥爺共度的時光,他仿佛回到了小時候。

1980年,15歲的陳鋼隨母親吳青一起與姥爺吳文藻、姥姥冰心住在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公寓樓裡。那是一套四居室的房屋,其中一間是書房,擺放著兩張單人床,中間用床頭櫃隔開。櫃子裡主要是文學書籍、中英文字典,以及墨盒、筆筒等。

陳鋼說,姥姥冰心愛整潔,70多歲高齡時,仍每天堅持擦拭屋內的玻璃。80歲時,冰心因腦血栓住院,出院后為盡快康復,下樓散步時,給騎單車的小孩子讓路,跌了一跤,骨折后住院治療。出院后,姥姥以“生命從八十歲開始”的心態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很快又投入到創作中。她喜歡淺色的窗帘,這樣清晨醒來時,透過窗帘看到對面樓上漸次亮起的燈光,便激發出創作靈感。

姥姥也很愛鮮花,尤其是紅玫瑰,北方月季花公司會隔三差五地給她送來玫瑰,她將花兒插到花瓶裡,放到床頭櫃上,枕著花香入眠﹔同樣,在客廳的牆上,懸挂著周恩來總理的油畫,每當鄧穎超大姐托人送來牡丹,姥姥總會將花兒供在周總理畫像前。

謝絕小獨樓

提議蓋職工公寓樓

冰心常說,周恩來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她十分尊敬的一位偉人。1951年,冰心和吳文藻帶著子女從日本回到中國,在周總理親自過問和妥善安排下,有關部門在北京崇文門內洋溢胡同為冰心一家安置了一套房子。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屋內有衛生設備和熱水管道,以及寫字台、沙發、書櫥等家具,院內鋪上了磚,還砌了兩個花壇。冰心和吳文藻住進來時,生活極為方便。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當日,冰心“筆與淚俱”寫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周總理》﹔1979年2月3日,冰心寫下了此后被收錄進小學生課本的《臘八粥》,以此深切緬懷周總理。

由於曾在日本留學,上世紀80年代,常有日本友人上門拜訪吳文藻夫婦,將狹窄的會客廳擠得滿滿當當﹔另有費孝通等社會學學者也常來家中探討學術問題。

中央統戰部准備為吳文藻、冰心夫婦單獨修建一幢獨門獨戶的小公寓樓。對此,兩位老人表示,他們+都已80多歲,也活不了幾年,不想這樣白白地浪費了資源。冰心提議,在中央民族大學校內蓋一幢大的公寓樓,這樣一並解決其他教職工的住宿難問題。最終這幢教職工公寓在校內建成,看到自己的學生也搬到公寓樓裡住,吳文藻老兩口很是欣慰。

懲罰小孩子

喝奎寧水嘗嘗苦味

談到家庭教育,陳鋼稱,姥爺吳文藻與姥姥冰心很注重儀表:不讓家人穿拖鞋,也不讓小孩子們喝咖啡。

在他的記憶裡,家裡早餐常常是烤面包,搭配著牛奶或小米粥﹔午餐、晚餐則一般是四菜一湯,雪裡紅肉絲、紅燒肉、小白菜,玉米排骨湯,這些都是全家最愛吃的食物。姥姥冰心還會安排家裡的保姆每周末給大家做一頓北京炸醬面,那時舅舅吳平常常會到家中聚餐。

在陳鋼看來,姥姥冰心待人很平和,喜歡孩子和大自然,充滿童趣和母愛,自然平實,與孩子們平等對話是她的兒童文學作品風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冰心常常坐在寫字台前,用剪刀拆分全國各地的少兒來信,多則十多封,少則幾封。她揀最重要的,也最棘手的信件回復﹔其他的信件,則刊在《兒童時代》上,以《三寄小讀者》系列通訊方式公開回復,與少年兒童談理想、談生活、談學習,回憶過去,謳歌新時代。

陳鋼記得,有一次,自己寫作文無處下筆時,便向姥姥冰心討教。姥姥並不直接教他寫作技巧,而是讓他先去草叢裡捉蛐蛐兒,捉完回來后寫這一過程的體會和感受,這種接觸自然、觀察生活,從而有感而發的寫作方式,讓陳剛受益終身。

上學時陳鋼喜歡給同學起綽號,有時還會說臟話,姥姥冰心知道后就毫不客氣地懲罰他,將治療痢疾的奎寧片去除糖衣后,碾成粉末,溶解在開水裡,讓他喝下去,嘗嘗這說臟話換來的苦澀味。陳鋼認為這種很平等的將心比心的教育方式,比他母親吳青當著眾人批評他的方式會好很多。

玫瑰花和濤聲

陪伴走完最后一程

談及姥爺吳文藻與姥姥冰心生前的願望,陳鋼稱,1981年底,姥爺吳文藻寫了《戰后西方民族學的變化》,介紹了西方民族學戰后出現的流派及其理論,這是他最后發表的一篇學術文章。他在1982年發表的自傳裡最后說:“由於多年來我國的社會學和民族學未被承認,現在重建和創新工作還有許多要做,我雖年老體弱,但我仍有信心在有生之年為發展我國的社會學和民族學作出貢獻。”

在陳鋼看來,姥爺的信心是有的,但是精力不濟了。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紀80年代初,姥爺和他的研究生們在家裡的討論和談話,聲音微弱而喑啞,但他還是努力參加研究生們的畢業論文答辯,校閱研究生們的翻譯稿件,自己也不斷地閱讀西方的社會學和民族學的新作,又做些筆記。

姥姥冰心從1980年秋因跌倒骨折足有兩年多時間未出戶。她和姥爺吳文藻總是終日隔桌相望,兩個人各寫各的,熟人和學生來了,也就坐在他們中間,說說笑笑,享白頭偕老的樂趣。

1985年7月3日,吳文藻完成對學生的社會學課題研究與論文答辯后,最后一次住進北京醫院,再也沒有出來。陳鋼的父母、舅舅、姨媽,以及他們孫輩均守護在吳文藻身邊﹔冰心因行動不便,自己還要有人照顧,再也不能像1942年吳文藻患肺炎那樣,日夜守在他旁邊了。同年9月24日早晨6時20分,吳文藻病逝,享年85歲。遵照他的遺囑:不向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火葬后骨灰投海。存款三萬元捐獻給中央民院研究所,作為社會民族學研究生的助學金。陳鋼至今還記得,老人一輩子很節儉,遺體上仍穿著生前的舊衣服﹔姥爺遺體告別式上,陳鋼把自己床上的褥子供奉給姥爺,姥爺遺體被推去火化后,陳鋼又將原來壓在遺體下的褥子帶回家繼續使用。

1995年,在冰心身邊生活了15年的陳鋼到美國留學﹔1999年2月,冰心老人去世前夕,遠在美國的陳鋼晚上總是睡不著覺,情緒很煩躁。他隱隱覺得,姥姥冰心的生命已走向終點。2月28日接到姥姥去世的噩耗后,陳鋼趕緊訂機票飛回國內,送姥姥最后一程。

同樣,冰心的遺願也是火化,骨灰撒大海,這樣算是與老伴吳文藻“死同穴”。追憶姥姥冰心這長長的一生,以及她與大海結下的情緣,陳鋼當時特地在冰心的遺體告別式前,精心制作了以大海為主題的背景音樂。告別廳內,冰心遺體安臥在鮮紅的玫瑰花叢中,身上亦滿是玫瑰花瓣,以海濤為背景的音樂緩緩響起……潮起潮落聲中夾雜著海鷗的啼叫聲、海員的小號聲,冰心走完人生最后的歷程。(張恩杰)(老照片均由陳鋼提供)

(責編:李慧博、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