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二季上天入水刷屏家鄉 你看得還過癮嗎
航拍楊公堤
航拍南麂列島
“等了兩年,終於又來了。”“天吶,第一集就是咱們大美浙江。”
3月3日晚,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在央視綜合(CCTV-1)、紀錄頻道(CCTV-9)等多頻道開播,每天一集。令浙江觀眾意想不到的是,此次空中旅程第一站,就是浙江,而后為四川、內蒙古、甘肅、廣東、福建和江蘇。
截至記者截稿時,首集僅騰訊視頻單網播放量已超160萬,豆瓣評分8.7分。兩年前,《航拍中國》第一季為大家呈現了一個別樣視角的中國,節目在央視所有頻道反復播出,累計超過400次,觀眾超5.6億人次。大家稱贊之余,也紛紛cue(提示)節目組:來拍拍我的家鄉吧,可漂亮了,有什麼什麼什麼……
那麼,在首集的50分鐘裡,有哪些美景代表浙江“華麗出鏡”了呢?航拍鏡頭下的浙江,有沒有驚艷到你?讓我們一起來說說浙江美景刷屏的背后故事。
第二季從浙江啟幕
用“水”來串聯散落浙江的美景
“50鐘完全不夠看!”“浙江美景太多!”“傲嬌臉,畢竟是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有第一季的人氣積累,開播當晚,節目還沒播完,網友們已經在社交媒體上刷起了屏。
節目時長有限,浙江美景多得看不過來,是最集中的反饋聲音。
歷時千年自然演化形成的濕地、潮汐淘洗研磨出的世界罕見的貝殼沙海灘、億萬年的地質活動造就的雁蕩山美景、36灣72灘組成的楠溪江、山地與丘陵潤澤的遂昌茶園、森林覆蓋率高達98%的天目山……
記者大致數了數,在50分鐘裡,鏡頭先后聚焦了浙江近40個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風光景點,拍攝足跡遍布全省,拍攝耗時一年,看得出每一幀畫面都是經過“艱難的取舍”。
一改第一季大美壯闊、氣勢磅礡的風格,第二季打頭的浙江篇,呈現的是自古水系交錯、島嶼散布、萬物崢嶸的大美浙江。
從杭州灣跨海大橋——普陀山——寧波舟山港,到新安江——千島湖——富春江——錢塘江﹔從南麂島——江南長城——雁蕩山——楠溪江——浙南梯田,到西溪濕地——京杭運河——西湖——錢江新城。首集以江南水鄉精致秀美的特點為基調,以浙江的山脈、水系為脈絡,展現了浙江的過去和現在。
而航拍所獨有的視角,也讓觀眾對於浙江的認識,得以從點到線,最后串聯成一個生動立體的感官認識——綠水青山間,人與自然依舊和諧相生﹔豐富多樣的地貌,還有很多未知的魅力等待著你去探索。
錢報記者從攝制團隊處獲悉,這一集講述的並不只是景色,更是以此來展現綠水青山、詩畫情意和蓬勃潮水,以及催生出來的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通過航拍視角,《航拍中國》用‘水’將散落的浙江美景串聯,而發達的經濟和高端的技術則讓擁有古老歷史的浙江開啟了全新的時代。”
每集50分鐘極致視覺體驗
跟著高科技上天入地
美景太多,都需要用小本本記下來——對很多省外觀眾來說,《航拍中國》是再好不過的浙江旅游打卡攻略。
而對省內觀眾來說,最關心的是自己老家有沒有被點名。也有不少網友替家鄉遺憾,“浙南好多自然美景都沒有,可憐我麗水市隻出現了一個遂昌……仙都、慶元百山祖、東部沿海第一高峰龍泉黃茅尖都沒機會出現,哎!”
不過,首集被網友討論最多的,竟是“這飛行器太厲害,能上天還能下水?”
這是一個一頭扎進魚塘水底拍攝的鏡頭,隻有短短幾秒鐘,拍的是杭嘉湖平原上一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人們在低窪的地方建造水塘用來養魚,將挖出的河泥放在水塘四周,用來種桑樹。形成了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魚糞肥桑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當“我們去看一看魚塘水底的樣子”的旁白話音剛落,飛行器應聲入水,與塘中正慢游消食的胖魚兒來了個撞臉,整個畫面莫名地多了一些又萌又好笑的親切感。
而當鏡頭切換到江郎山鬼斧神工的三爿石時,從貼近地面超低空特寫拍攝沿著石壁開鑿的3500級陡峭台階,到慢慢拉至高空遠景……這類從低到高的垂直鏡頭,讓觀眾們領略到從低處窄視角隨著高度增加變得更加開闊,景象由局部到宏觀的立體呈現,看得大為過癮。
錢報記者了解到,雖然《航拍中國》主打“航拍”,但在高科技拍攝設備的加持下,完全實現了“上可沖天,下可入地”的廣闊視野,不僅能呈現專屬於高空的奇觀,也能接地氣地講述人與這片土地的相處方式。
據承制節目的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航拍中國》監制李向東透露,《航拍中國》在一年時間裡,先后動用了12架載人直升機、70多架無人機,總航程達到20多萬公裡。此外攝制組還用軌道衛星進行多層次影像呈現﹔首次使用VR攝影機在平面影像上進行特效呈現等等。
比如在首集中,就出現了舟山群島衛星影像。這是《航拍中國》首次利用衛星採集數據,通過衛星影像輔以后期處理后,平原和水系像美麗的葉脈一樣清晰可見。
至於鏡頭表達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採用了一鏡到底場景飛行拍攝等手法。
在昨晚播出的第二集四川篇中,航拍鏡頭便通過一鏡到底將川菜和川劇串聯呈現,使觀眾對四川的地域文化印象更深刻。(陳偉斌 裘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