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二季:謳歌時代發展,展現大美中國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紀錄頻道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頻道播出。作為我國首部以全航拍為特色,肩負著為中國畫像、立傳、明德的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延續了第一季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領土上“天際遨游”的暢想,帶觀眾縱覽浙江、四川、內蒙、甘肅、廣東、福建、江蘇七個省區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和人文風情,深刻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影片創新性地採用了紀錄片攝制的新技術與新手法,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集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科技發展為一體的大美中國,謳歌了時代發展給自然環境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巨變,彰顯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國力量和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中華美學精神。
《航拍中國》第二季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創新性的藝術手法,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大、美、奇、變”的多彩中國。作為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范圍最廣、飛行航時最多的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二季在兩年的制作過程中先后動用了12架直升機和70多架無人機,總航程超過20萬公裡。除無人機與載人機外,該系列還首次運用了軌道衛星所採集的影像,從而以更為宏大的視角向觀眾展現一個平時看不到的中國,如甘肅篇在介紹防止水土流失的庄浪梯田時,就通過衛星影像的超高視角,清晰而震撼地展現了庄浪人用勤勞雙手創造的“梯田王國”巨幅畫卷。同時,《航拍中國》第二季對我國的風土人情也不僅限於宏觀的鳥瞰和俯拍,而是運用豐富的、多角度的鏡頭語言去凸顯各類景致的特色。在甘肅民樂縣,正扣鏡頭將我們熟悉的三維的世界變為二維,油菜花田至此變為了一條黃綠相間的彩色地毯﹔在山丹軍馬場,升格鏡頭將時間拉長,使觀眾能更細致地欣賞草原駿馬奔跑的矯健身姿﹔在江蘇淮安,VR全景攝影機將淮安水利樞紐工程的平面影像變為球形,360度全景式地展現了京杭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形成的“水路立交”﹔在浙江諸葛八卦村,躍升鏡頭帶觀眾跳脫擁擠的人群,俯瞰盤旋其中的“板凳龍”,從而體味諸葛村元宵盛會的別樣風情﹔在浙江錢江新城,延時攝影為夜晚按上快進鍵,由此呈現城市夜晚流光溢彩的華麗脈動﹔在四川寬窄巷子,一鏡到底藝術手法讓觀眾跟隨服務員的盤中美食來到餐桌,又從餐桌來到川劇戲台,從而連接起四川的文化藝術和至味人間﹔在浙江杭州嘉湖平原,為向觀眾介紹這裡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鏡頭從空中降下直入水中,一條條肥魚從眼前游過……航拍技術不僅可以“鷹擊長空”,還能夠“魚翔淺底”,既有對宏觀景象的鳥瞰,又對微觀景致的細察。《航拍中國》第二季通過多樣化的鏡頭語言和創新性的藝術手法,帶給觀眾多層次、多角度的,對中國大地之美的新發現。
除對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展示外,《航拍中國》第二季還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巨變。在浙江,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匯集著180多萬種小商品,超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這裡有著生意往來﹔南麂島的黃魚養殖場內,新技術研發的圓形圍網可以抵御頻繁的台風,漁民不再擔心因天氣影響豐產。在四川,通往外界的蜀道曾被李白形容為“難於上青天”,而今天,新建成的西成高速鐵路、雅西高速公路已經能夠逢山開道、遇水造橋,徹底改變了四川交通不便的歷史。在江蘇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制造了我國首艘5萬噸級自航半潛船,以及多款先進的絞吸挖泥船和深海鑽井平台,這裡不僅制造特種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還是重要的集裝箱生產地。在廣東,蛇口工業區在一片荒灘中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眾多新生事物的孵化場﹔粵港澳大灣區內,新建成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連珠海、澳門,這一“超級工程”將為港珠澳三地的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在福建廈門,遠海全自動化碼頭的吊橋、拖車通過計算機控制24小時自動運行,人工智能技術為碼頭節省了能源、提升了效率。在甘肅蘭州,藜麥的引進和種植為河西走廊帶來了全新的顏色,2014年通車的蘭新高速鐵路能夠抵御12級大風和正負40度的溫差,從而成為連接蘭州和新疆的紐帶。《航拍中國》第二季所展現的社會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更是文明的發展、生態的發展。在內蒙古的輝騰錫勒風電場,風力發電的新技術為草原帶來了新能量,2017年內蒙古全區風力發電超過550億千瓦時,不僅有效節約了煤炭資源和水資源,還減少了環境污染。在庫布齊沙漠,人們馴化了1000多種耐旱、耐鹽鹼的植物種子,發明了100多種生物固沙的方法,干旱土地上整齊排放的光伏陣列不僅能用陽光發電,還能庇護太陽能板下植物的生長。在繁華的都市深圳,連接高樓和海岸的是一條綿延9公裡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多種國家珍稀瀕危鳥類在這裡生活。深圳把近一半的土地都劃入了基本生態控制線以內,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新思路。《航拍中國》第二季通過記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技術創新、人文建設、生態保護上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蓬勃發展的嶄新中國。
對肩負著“為時代立傳,為歷史存真”使命的紀錄片來說,突破事物的表面,探尋內在的緣由是其要義。“大美中國”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態之美、科技之美的有機統一,彰顯著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美學精神。改革開放40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飛速發展,是工業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的協調統一,彰顯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奮斗精神。在4日播出的四川篇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劍門蜀道顯示了古蜀人民的厚德載物,由此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美麗天府之國,“5·12”后迅速恢復的汶川、映秀和北川新城展現了四川人民涅槃重生、自強不息的精神。這裡既有成都平原沃野千裡、河道縱橫的自然之美,也有寬窄巷子歷史文化、市井生活的人文之美﹔既有臥龍自然保護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之美,也有高新區人類發展、技術革新的科技之美。《航拍中國》第二季所展現各省的風貌,幾乎都囊括了其壯麗山川、多彩人文、城市脈動和科技革新,從而深刻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中華民族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精神圖譜。該片鼓舞人們珍惜中國大好河山和自然資源,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相融合、科技發展與“以人為本”相融合,從而建設一個富強、美麗、文明、生態的中國。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