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85后古生物化石修復師耗時三年復制出2.3億年前“神獸”

2019年03月11日08:37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擇義王氏鱷。圖/山西地質博物館

3月10日,山西地質博物館地下修復室,伴隨飛揚粉塵與刺耳噪音,呂波身著工作服,戴著防塵面罩,正手拿刻筆,對一具化石進行修復。

一周前的一則報道,將呂波帶入公眾視線。2010年,山西地質博物館在山西榆社一地層中,採集到“擇義王氏鱷”化石。經過歷時三年的修復工作,呂波將生活於三疊紀中期(距今約2.3億年)的“擇義王氏鱷”標本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參觀者對修復工作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對古生物化石修復師這一職業,充滿敬畏。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呂波修復的“擇義王氏鱷”標本中,僅出土的第一塊化石就密集分布著11個個體,骨骼保存完整、清晰、關聯性好。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化石中,個體最多、完整程度最高的“擇義王氏鱷”化石。

現為山西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化石修復師的呂波出生於1987年,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人,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業前,呂波的專業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雖不對口,但隨著工作深入,他的興趣愈加濃厚。不過呂波也憂慮,擔心這項“手藝”會失傳,存在傳承難的問題。

談修復

一塊“王氏鱷”標本我修了兩年

新京報:日常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呂波:很多人以為化石修復師隻需要修復化石就好了,其實並不是。也需要到外面挖掘,挖掘化石需要石膏,而石膏冬天不會凝固,一般隻能在夏天進行。山西大同的榆社,是主要挖掘點,可挖掘的化石種類較多。挖掘到后,進行化石登記,拍照、存檔﹔然后,回來再進行修復,完成后再入庫登記。

新京報:修復一塊化石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呂波:這個要看化石大小。時間不等,有的時間短,有的時間長。修復一塊骨頭,半天或者一天,就可以﹔大一點的,像“擇義王氏鱷”(簡稱“王氏鱷”),一塊標本我修了兩年,另一塊修了一年。

新京報:修復“王氏鱷”期間,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

呂波:主要在技術方面,考驗技術活兒。剛開始修王氏鱷時,岩層較硬,內部化石又比較軟,一不小心就會傷到骨頭表面。在化石上面大概三十厘米的岩層處,先用錘子、鏨子鑿上一部分,然后改用“氣動風刻筆”,它可以防止震動,破壞化石。快接近化石時,岩層表面會泛白,下面就是化石,這時要改用氣動工具,例如“剔針”。

“王氏鱷”牙齒,不到一厘米,尖的兩端的齒,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所以,必須用極細的剔針,慢慢剔掉,我覺得這是比較難的。因為該化石本身較大,修邊緣可以坐著,但修中間時,顯微鏡無法夠到,你隻能趴到上面去修。

新京報:花費三年修復“王氏鱷”,覺得值嗎?

呂波:現在感覺挺值的,沒白費精力。你想呀,化石在地下埋藏幾百萬年,甚至更多,非常稀少、珍貴,現在有機會,經我的手修復完成,並向大眾展示,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意義呀!

談動力

專業不對口,沒想到能堅持下來

新京報:當初為何會選擇這份工作?

呂波:機緣巧合。我大學學的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當時,看到山西地質博物館招聘“化石修復師”,就來應聘了。自己都沒想到,能一直堅持到今天。

新京報:這份職業與你的專業不對口,接受過專業培訓嗎?

呂波:當時並沒有經過專業培訓。2012年,我入職后,博物館內還有幾位干這行的老師,平時我就看著他們修,也有一些專家過來指點,我就在旁邊學,自己慢慢琢磨。

新京報:是否有因為工作枯燥,而產生過放棄的念頭?

呂波:剛開始接觸時,確實覺得枯燥,每天面對機器,坐在那兒修化石,而且有灰塵、噪音,偶爾也會坐不住。但后來,當你修出好作品,會覺得成就感大於枯燥感。

新京報:能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什麼?

呂波:當然是想著自己能有一技之長吧。當一件件作品修復完,化石原來樣貌呈現眼前,它會帶給我成就感,這是其他工作無法替代的。慢慢我就對化石修復產生興趣,現在也就愈加熱愛。

新京報:家人支持你的工作嗎?

呂波:家人支持我。我的孩子剛兩歲多一點,雖然對化石修復沒什麼概念,但是我平常會給孩子買點恐龍書籍與模型,給他講解。

新京報:未來會繼續從事這份職業嗎?

呂波:會的,現在需要學的技術,還有很多。從一件件修復的作品中,慢慢積累經驗,並向外界學習其他技術。

談傳承

從業者僅兩百人,擔心會失傳

新京報:你認為化石修復的意義是什麼?

呂波:一提到化石修復,很多人覺得神秘,但對我來說,這個工作就是在野外發掘化石,再運回室內,然后通過專業工具、技術手段,處理化石表面圍岩,使之完全暴露出來,完成的標本,供專家科學研究、博物館展覽及收藏。

新京報:據你所掌握的信息,目前大概有多少人從事這份職業?

呂波:我們館內與我從事同樣職業的,不到5個﹔全國也不多,兩百人左右。

新京報:修復化石技術的傳承存在困難嗎?

呂波:這個活很少人願意干,它真的太枯燥了,很少有人堅持下來﹔工作環境也不好,灰塵、噪音。其實,化石修復真的得憑良心去做,它更是一件良心活兒。你可以草草了事,但是你想,它從野外被發現、挖掘,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一旦要修復一件作品,就要盡可能細心、完美地去做。

新京報:目前很多古老的手藝都在逐漸失傳,有一部分原因是找不到傳承人,對此你怎麼看?

呂波:確實,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我也很憂慮。不過有時看到社會業余愛好者,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參與化石挖掘、修復,挺欣慰的。(李一凡 曹夢怡)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