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人文交流 促中外民心相通

賈平凡 張 盼 劉 峣
2019年03月14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2018年景德鎮陶瓷大學舉辦的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感知中國—魅力陶瓷”活動現場,外國留學生在觀摩陶瓷制作。(張婧婧供圖)

圖為2018年11月28日,江蘇省東海縣外國語學校,來自美國楊百翰大學的國際研修生兼外語老師身著漢服體驗中國水彩畫。張 玲攝(人民視覺)

盤點過去一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就,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指出,經濟外交、人文交流成果豐碩。

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外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外人文交流呈現快速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趨勢。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兩會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中外人文交流蓬勃發展,將有力推動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有助於推動全球文明互鑒。

文明互鑒 異彩紛呈

震撼人心的舞蹈劇場,靈動驚艷的街頭快閃,跨越萬裡的運河採風……2018年11月,在美國的伊利運河和巴拿馬的巴拿馬運河河畔,中國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完美詮釋了中國大運河的千年古韻,也給當地民眾留下關於中國文化的美好記憶。

“自2014年5月首演以來,《遇見大運河》已經沿著運河走了5年了。”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介紹,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遇見大運河》演出為之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5年來,除了在中國大運河沿線的6省2市進行巡演外,演出團還先后走進法國、德國、埃及、希臘、美國、巴拿馬6國的運河城市巡演,向世界講述中國大運河的千年傳奇,所到之處反響熱烈。

“在巡演中,每到一座城市,我們都會將當地特色的人文風情元素與劇情巧妙融合在一起,譜寫一部沒有句號的文明史詩。”崔巍說,運河文化是世界共同的文化記憶,是世界人文交流的重要連接點。世界文明隻有交流互鑒,才能迸發活力,引發共鳴。

近年來,中國對外人文交流呈勃發之勢,文化“走出去”“請進來”步幅不斷加大,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人文交流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說, 2018年,中國美術館先后牽頭成立了“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絲綢之路國家美術館聯盟”,組織了20多個國家到中國美術館辦展,並組織相關研討會。

“許多國家美術館館長是第一次來中國訪問,從北京到敦煌,一路上,他們為中國社會發展所呈現的蓬勃向上的氣象贊嘆不已。”吳為山說,中國美術館從館藏的61個國家3500件作品中遴選出224件,舉辦“美美與共”主題展,引發世界關注。同時,中國美術館拿出代表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大師作品,赴韓國、法國、墨西哥、希臘、德國等國家展出,所到之處,“中國熱”火速升溫。

“2018 年,江蘇省演藝集團自主拍攝的錫劇4K電影《珍珠塔》,斬獲美國第15屆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音樂電影獎’,江蘇戲劇文化魅力征服國際舞台。”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軍介紹,去年,借助“感知江蘇”“符號江蘇”“精彩江蘇”等系列文化活動平台,集團完成對外文化交流項目43項,國外受眾達 2.6萬人次,足跡遍布英國、美國、冰島、荷蘭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張婧婧說,作為一個具有獨特行業背景、學科特色鮮明的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積極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先后在法國盧浮宮、英國劍橋大學、希臘亞洲博物館、法國大皇宮、紐約聯合國總部等重要場所舉辦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主辦了20余次陶瓷工程、藝術、文化、教育類國際研討會,並在韓國、中國澳門建設海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探索實施中華陶瓷文化傳播工程。其中,“JCI-WVU國際陶瓷藝術家工作室”項目,曾被美國國務院出版的《中美關系200年》列為“中美民間交往的典范和新高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在回顧過去一年中外人文交流成果時認為,中外人文交流不僅表現在大量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也包括世界各國的機構和人員“走進來”。豐富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消除了隔閡,凝聚了共識,鞏固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信任和友誼。

多元媒介 創新表達

“人文交流在助力大國外交方面功不可沒,其中博物館是一個重要的媒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說。2018年4月27日,在湖北省博物館,習近平主席同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的印度總理莫迪參觀精品文物展。2017年11月8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迎接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走走停停間,千年滄桑,時空激蕩,盡收眼底﹔而談笑間,國與國交往的佳話也悄然嵌入歷史的長空。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副院長曾小敏認為,人文外交具有其他外交形式所不具備的獨特性:柔軟似水、平和直觀、易於接受。這種“柔”性和“軟”性直抵人心,促進人與人之間思想、觀念和情感的溝通,使得人文外交在國家對外交往中被廣泛運用,被譽為“外交中的外交”。

除了元首外交引領人文交流外,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開展中外人文交流的媒介和平台日趨多元,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不斷創新,各領域人文交流的內容、形式、工作機制日益改進,人文交流與合作理念融入對外交往各個領域。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僑商聯合會會長、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表示,隨著世界了解中國的願望日益增強,近年來,中國政府先后推動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歐等8個總理級的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動力。

今年10月,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將在武漢舉行﹔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以及杭州亞運會將相繼舉行……從舉辦奧運會到冬奧會,體育賽事已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國際體育界,中國正越來越多地承擔體育大國的責任和義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李玲蔚說,大型綜合運動會的舉行就是一場“小外交”,是向世界展示中國開放成就和城市面貌的窗口。

去年,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太極拳傳承人楊振河,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古城建立了太極歷史博物館。他認為,通過把中國的太極拳發揚光大,特別是擴大太極拳的國際影響力,可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並熱愛中華文化。

張婧婧表示,在英文中,China是中國,而china是陶瓷。陶瓷,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符號之一,曾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為重要的文化商品之一,現在也是中國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文化媒介。

今年元宵佳節,名為“好山好水好人好茶,水韻絲路墨舞茶香”的中新文化交流活動在新加坡舉行。作為此次活動的組織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嚴彬表示,“好山好水”“好茶好字”是中國靚麗的文化名片,我們希望借此機會把“美麗中國”、“綠色中國”介紹給更多人。

以人為本 兼收並蓄

未來,應如何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提高對外人文交流水平?

許榮茂表示,要改進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和虛擬平台,輸出更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流行文化、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外國民眾喜聞樂見的內容。特別要做好青年群體的人文交流,為中外友好可持續發展積蓄力量。還要支持新興行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的“出海”,帶動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走出去”,讓“中國美學”和“中國智慧”成為人文交流中的亮點。

中國文化要從“走出去”發展為被“請過去”,掌握“走出去”的主動權。吳為山認為,一是要選擇好題材,不僅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要傳播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文化。二是要把握好態度,要向世界先進文化學習,兼收並蓄,守正創新。三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應大力推進沿線國家開展國際劇院、藝術節、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聯盟的各項交流工作,全面夯實互聯互通的文化基礎。

孫寶林認為,印刷是中國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除了做好研究保護工作,未來還要借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印刷文化賦予現代的傳播形式,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組織更多的海內外雙向研學項目和文創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中國的印刷藝術之美,將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李玲蔚建議,應當利用舉辦大型綜合運動會的契機,在賽事籌備和舉辦的過程中注重文化交流,重視無形的賽事遺產。

“我非常希望讓全世界的運動員對比賽場館和北京冬奧會有強烈的歸屬感,為奧運留下運動員的拼搏故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透露,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國將在奧運村中設計一系列文化活動,為各國運動員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

柯軍表示,未來,在藝術實踐中,要更注重以開放的姿態,加強與海外合作交流,講好故事、傳播理念、激發共鳴,讓具有江蘇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煥發光彩。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東盟研究院院長寧凌提出3點主張:首先,加強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要使人民成為交流的主體,擴大中外民眾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其次,強化特色,重點支持漢語、中醫藥、武術、美食、節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代表性項目走出去﹔最后,提升全方位對外開放水平,大力引進海外先進的文化成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文化需求。

黃平希望,對外人文交流既要更加緊密地配合中國的總體外交,也要更加有針對性,形式也要多樣化。同時,人文交流一定是雙向乃至多向的,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隻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互鑒,促進世界的持久和平與共同發展。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