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智慧博物館應該什麼樣?

2019年03月28日09:33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工作人員將古籍善本進行數字化

上海博物館舉辦的董其昌書畫大展對董其昌數字人文項目進行了展示

今年初,巴西國家博物館開啟“數字巴西國家博物館”資料征集活動,以完成巴西“國博”數字化重建,彌補因去年博物館大火而損失的珍貴文物信息,這一舉動引發了人們對博物館數字化問題的廣泛關注。事實上,我國從幾年前就開始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工作,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上海博物館自1984年在全國文博界率先成立電腦組以來,幾乎經歷了國內博物館從電腦化到信息化,再至數字化、智慧化建設的全過程。“雖然概念在改變,但我們的理念始終沒變,即博物館的數字化必須與博物館這樣一個知識生產和傳播機構的初衷相符合。”上海博物館信息中心副主任劉健告訴記者。

如今的上海博物館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檢測技術系統,形成了對博物館展品微環境的有效監控,預防性保護珍貴文物成效卓著。去年建成的上博數據中心項目,是業界首次基於數據分析和博物館學理論開發的可視化管理系統,它為博物館的管理從“經驗驅動”走向“數據驅動”提供了有益嘗試。

“2018年初,我們啟動了‘智慧國博’項目,旨在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說,“國博充分利用以藏品信息為核心的相關數據,滿足公眾參觀需求,同時完成對老舊設備的更替,通過雲端設備實現資源共享。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設施智能化、數據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務精准化、安防協同化的‘智慧國博’建設運營服務體系。”

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古籍數字化工作近幾年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內,工作人員積極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使古籍得到保護的同時,能夠為更多人所用。目前,“中華古籍資源庫”在線發布古籍資源超過3.2萬部,其中,國家圖書館超過60%的古籍善本資源實現了在線閱覽。

事實上,早在2014年3月,國家文物局就支持7家省級博物館作為試點單位,開始了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探索和實踐。2017年,我國進一步將智慧博物館納入規劃,明確提出要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發智慧博物館技術支撐體系。然而,有專家指出,當前我國智慧博物館總體建設水平仍滯后於社會信息化發展進程。同時,古籍數字化建設也不盡如人意,大多數古籍收藏機構的古籍數字化工作還停留在普通書目的數據庫建設階段,甚至有一些單位尚未啟動該工作。

“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清晰地描繪出智慧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許多博物館在智慧化建設過程中仍然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這一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將制約智慧博物館的建設。”王春法說。

劉健也表示,目前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雖有“智慧”之名,但“萬物互聯”“透徹感知”“智能融合”等智慧化特征體現得還不充分。

對此,有專家認為,管理體系封閉、資金薄弱、人才匱乏、技術落后等多種因素制約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進程。

“智慧博物館追求的是智能高效,各個部門之間溝通順暢、配合緊密。這就需要對博物館管理體系進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與組織重構,除了理順各部門職能外,更要保証各個部門之間溝通順暢、信息共享,從整體上提高效率。”王春法說,此外,在智能時代,專業管理者和技術人才是博物館事業的核心。管理層和執行層都需要既具備文化傳播、展覽策劃等專業知識,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應該高度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

“智慧博物館不是簡單建立一些應用系統和進行多媒體展示,而需要形成一整套‘人+物+應用+管理’的體系,各博物館在統一標准的指導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序建設和自我完善。”王春法建議,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要在尊重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結合國情實際和博物館需求,從加強博物館管理、提升策展水平、改進觀展體驗等角度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智慧博物館建設標准,“智慧博物館建設是組織機構變革、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文化變遷的過程,這也要求各博物館加強合作,共享發展經驗和科研成果。”王春法說。(屈 菡)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