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講好秦文明的故事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2019年04月01日22:1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4月1日電 (韋衍行) 4月1日下午,“清明祭初組 文脈傳華夏”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進行參觀採訪,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始皇兵馬俑的獨特魅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候寧彬接受記者採訪

今年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周年,也是兵馬俑發現45周年。雖然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但未來仍有許多工作要完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表示,現在大家進到博物館以后,了解的可能僅僅是兵馬俑:“兵馬俑跟秦始皇陵是什麼樣的一種關系?它的主人是誰?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什麼?這是很多游客參觀完了以后沒有了解到的。”

因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計劃在2030年之前建設鎧甲坑博物館、水禽坑博物館等等,將與秦歷史相關的內容向公眾一並展示,“講好秦文明的故事、秦統一的故事,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針對公眾比較關心的對秦始皇兵馬俑能否進行進一步發掘的問題,侯寧彬指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掘本身就是一種破壞。這些文物在地下已經埋藏了兩千多年,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當中,一但發掘出來,文物本體和它周邊的濕度及溫度環境將會產生劇烈的變化。”

秦兵馬俑一號坑

候寧彬現場舉了一個例子——彩繪在發掘出土后,四五分鐘之內就會迅速弱化甚至脫落。這就是環境變化導致水分急劇流失,秦俑表面的一層生漆層連同上面的彩繪同時就會脫落掉。“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文物局都不主張對地下文物進行大面積的發掘。”候寧彬說。

在過去,兵馬俑的修復是全手工完成的,發掘出來以后先洗陶片,再拼接,不僅耗時長,而且極有可能在修復過程中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尤其是引進計算機虛擬修復技術之后,文物修復的效率提高了,對文物本身的傷害也減少了。”候寧彬自豪地說,“過去十六個人一年或許隻能修五到六件,引入新技術以后能達到十五件。”他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能拍一部類似於《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讓游客對兵馬俑的修復過程有更直觀的感受。

正在修復中的部分兵馬俑

作為全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兵馬俑已經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個城市進行展出,可以說是中國文物外展的一大熱點。“兵馬俑的展覽、尤其是出國展覽,一般都會提前2到3年來預約,現在2021年的展覽檔期已經全部約滿。”候寧彬介紹,“許多歐美國家目前仍在與我們溝通關於兵馬俑展覽的事,美國的聖安東尼奧藝術博物館正在和我們預約2021年以后的展覽。”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