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探訪倉頡廟:觸摸古老文字 感受紅色文化

2019年04月02日22:1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渭南4月2日電 (韋衍行)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遠,萬品以察。”《說文解字·敘》中的這段記載,表述的就是倉頡造字的事跡。4月2日上午,“清明祭初祖 文脈傳華夏”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白水縣倉頡廟,感受中國古老文字的精髓。

中華倉頡碑林

倉頡廟呈南北長方形狀,高牆厚垣環繞四周,建筑布局完整,廟內建筑庄重古朴,整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別為照壁、山門、前殿、報廳、中殿、寢殿、墓塚。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因此,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余年。

倉頡廟內一景

廟內石碑多座,皆是書法史上名貴寶物。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據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偉介紹,這其中尤以《倉聖鳥跡書碑》最為珍貴。該碑立於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共28字,重現了象形文字的原貌,這28字相傳為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

《倉聖鳥跡書碑》

倉頡廟內,大殿旁、院牆下、行道邊,隨處可見形態各異的古柏。而這些古柏,古已有之,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有記載“廟內古柏郁郁蔥蔥”,虯枝盤旋、各具情態,也各得其名。其中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故曰“柏抱槐”,可謂廟內一景。每一株古柏皆歷經幾多風雨、見証滄海桑田,都有其獨特的傳說和特性,都是不可復制的歷史資源。

倉頡廟不僅有著上古的歷史風韻,更是匯集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解放戰爭時期,西北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就位於倉頡廟內。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採訪團參觀了西北野戰軍第一次代表會議紀念展室、西北野戰軍警衛室、西北野戰軍電訊室等。1949年1月11日至23日,中共西北野戰軍在白水縣武庄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這次會議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解放大西北做了准備。

西北野戰軍電訊室舊址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軍駐扎期間,一名炊士班戰士取干柴時,將廟中"二龍戲珠柏”中間看似“珠子”的圓樹頭鋸掉,彭德懷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氣,在廟內舉行的軍民聯歡會上批評了這名士兵,並親筆題寫了倉頡廟古柏保護令:“倉頡廟是國家文物。凡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的全體指戰員,均須切實保護文物古跡,嚴格禁止攀折樹木,不得隨意破壞。切切此令。”

此事雖已過了半個世紀,但至今在白水人民中傳為美談。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