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為守望者暖茶,為夜行人燃燈

鄒菁
2019年04月15日13:53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大隱書局、大隱精舍創始人劉軍(由大隱書局供圖)

在上海市繁華的淮海中路和武康路交界處,有一座百年歷史建筑武康大樓。大隱書局第一家門店就選在它的底樓,恰好與宋慶齡故居隔街相望,極繁華地,極簡靜所。

大隱書局武康路店門口是公交車站台,路面狹窄,劉軍把店面退后10平方,讓候車的市民有遮風避雨的空間。隨后他又放了一張長凳,讓候車的市民休憩。很多市民進店看書、拍照、打卡,漸漸地這裡就成了“網紅書店”。

大隱書局、大隱精舍創始人劉軍接受人民網專訪,分享實體書店在網絡售書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破局和定位?如何實現服務讀者的功能?實體書店的出路和未來發展會怎樣?

大隱書局武康大樓店(由大隱書局供圖)

記者:過去幾年,隨著移動終端、電子閱讀的興起,實體書店日益式微。2016年大隱書局選擇在繁華的淮海中路開設首家門店,您當初為什麼選擇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毅然加入其中?

劉軍:實體書店的式微,不代表實體書店沒有發展空間,更不預示實體書店會走向消亡。實體書店的總量現在似乎在增加,但是盈利能力差的大背景,並沒有改變,有點外熱內冷的意味。實事求是地說,實體書店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且永遠也不會回來了。

我小時候曾經在公社廣場上擺過小人書攤,深知閱讀對於社會重構、精神重建不可或缺的正面價值。之所以在實體書店乍暖還寒的時候進入,一方面,源於人到中年的危機和堅持,說是危機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時間賽跑,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成了每天對自己的發問。另一方面,在於自己有點漠視或者忽略了對實體書店經營困境的深刻洞察,有點無知者無畏,時間愈久體味愈深。

大隱書局武康大樓店(由大隱書局供圖)

記者:大隱書局武康大樓店成為“網紅書店”,您怎麼看待“網紅”現象?

劉軍:我們沒有想到大隱書局會成為“網紅書店”。其實,我不大喜歡“網紅書店”的稱謂,“網紅”就好比是好看的皮囊,而內涵才是有趣的靈魂。美麗的容顏終會衰老,讀者的審美也會疲勞。書店不該是絢爛的曇花,而應是長青的鬆柏。

我覺得,始終堅持審美視野、專業眼光、前瞻意識、獨到慧眼的圖書選品,對讀者體驗、業態融合、商業布局保有深刻的洞見、有力的行動、前衛的觀念,這才是我們這些書店業者需要做的內涵創新

大隱湖畔書局

記者:3年時間武康大樓店這家300平米的小書店從1家店發展到9家店,從一棵樹延展為一片小森林,您之前是否想過大隱書局會以這樣的規模迅速發展崛起?它深耕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劉軍:小森林這個描述非常好。要成為森林,當然是樹比較多了,就有更多的綠葉,更多的氧氣。伙伴的努力,理性的判斷,堅守的情懷,市場的選擇等等,支撐、支持了大隱書局的發展。大隱書局“把文化做暖,把商業做軟,把心靈做遠”,用隱世的情懷做入世的事業。大隱書局已經從閱讀空間轉型到文化空間,涵納圖書分享、藝術導賞、文藝演出、文化體驗多種形態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三年來,大隱書局攢了四個寶:一是出版機構的合作(圖書優勢)﹔二是文化名人的加持(內容優勢)﹔三是社會各界的口碑(品牌優勢)﹔四是年青優秀的團隊(管理優勢)。這就是我們賴以發展的資糧。

另外,我們實行“千店千面,一店一策”的經營策略。比如,思源書廊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我們做好黨建黨史主題,精選紅色文創產品。大隱湖畔書局在距離上海市中心的臨港地區,常駐居民少,缺少公益性圖書館,我們首創了“共享圖書”業務,讓讀者把圖書借回家看。

大隱精舍(由大隱書局供圖)

記者:精舍,曾是古人講學的場所,現在成為都市人修身養性的地方。“大隱精舍”不僅僅是圖書閱讀空間,更像一個人文美學空間,被稱為“是一個會呼吸的、會唱歌的、會跳舞的、會交流的書店”。您如何評論這家書店的特色?

劉軍:大隱精舍,取意於“精致的屋宇、精深的思想、精美的服務”。它既是弘揚優秀文化的所在,也是提供美好服務的場所。用時下流行的說法,生活方式的提案者。800平方米的空間容納了劇場、書院、茶家、學堂、藝廊的功能。

比如,以茶提神,以樂造境,一個茶韻滿室、曲美怡人的演劇空間讓你品味“禪意文心”。文以化人,文以載道,一個授業傳道的讀書空間,讓你“撥開歷史的迷霧”“走進文學的殿堂”。琴棋書畫詩酒花,為你打造一個立足都市特點,優化市民生活,提升文化素養的學習空間。

楊浦人文書房(由大隱書局供圖)

記者:從書店1.0時期到書店3.0時期,書店從傳統的圖書售賣空間發展到跨界、多元的文化空間,再到主題更加凸顯、特色更加彰顯的空間。但書店的靈魂在於書籍和閱讀,如果書店不再以經營圖書為主要功能,而是用新商業模式“養活”或“補貼”實體書店,是否會“偏離主業”、“本末倒置”?

劉軍:書店成為社會各界都關注的話題,這是一件好事。我一直覺得做書店不是個好生意,但是個好事業。把圖書做純粹也好,多元跨界也好,都是實體書店應對網絡書店、電子閱讀提出的競爭策略,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把書店發展好。

綜合、跨界、多元,誠品、蔦屋做得很好,走得很遠。除了把書店做大,是不是還可以把書店做深?比方說,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商業地段,發展一些主題突出、對象精准、業態豐富的專業書店,例如,集音樂圖書、樂器銷售、數碼影音、音樂演出、音樂培訓、主題餐廳等功能於一體的音樂空間,集美術圖書、美術用品、美術展覽、美術教育等等功能於一體的美術空間,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由大隱書局供圖)

記者:2017年底,上海唯一的24小時書店大眾書局福州路店正式關門歇業,十多天后,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開業,成為上海唯一一家營業至凌晨2點的“深夜書房”。您如何看待大城市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文化?目前這家“深夜書房”經營情況如何?

劉軍:開業不久我就收到朋友發來的照片《燈光中的大隱書局》,並附著一句:“剛路過,一眼,為行人留一盞燈。”后來,我在韓國最大的書店——教保文庫看到:晚上9點多鐘,幾十人共坐在超長的木桌旁,沉醉於書的世界,那種靜默和安詳令人動容,一眼難忘。書店,就是要和所在的城市、居民形成真摯而深切的互動,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應該是有生命,能呼吸,有性格,知冷暖的。

大眾書局24小時書店堅守多年,實為不易。我們在決定創辦深夜書房時,曾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在創智天地街區,高等院校集中,加班白領集中,自主創業者集中,具備開辦深夜書房的讀者基礎。開業第一階段,書店的地面部分將營業至凌晨2點,未來還將根據讀者的需求做空間的延伸和時間的延長。經過一年多的運營,“深夜書房”雙休日滿座率100%,一位難求,平日上座率也達到85%。

成都仁和新城店(由大隱書局供圖)

記者:您當年創辦第一家大隱書局時寫過一篇文章《為守望者暖茶,為夜行人燃燈》,這麼多年過去了,再回頭看這句話,您有什麼新的體悟呢?不管實體書店發展如何,您是否還願意繼續為這份情懷買單?

劉軍:三年的時間,我都是用天來計算,大隱書局第幾次點亮在街角的燈。做書店,其實就是要在商業回報和文化情懷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樣才能行穩致遠。放棄理想、初心的商業,也是無本之木。缺少經濟回報的情懷,也會曇花一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三年的努力,大隱書局可以用更香的茶,溫暖守望的人﹔用更亮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記者手記:用文明之光,溫暖一座城

多年前,隨著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興起,就曾有人說,實體書店終將走向衰亡。很多書店不是被行業打敗,而是被時代打敗。但是,依舊有那麼一群人在堅守,懷揣夢想和情懷做書店,這些書店如同涅槃鳳凰,重生之后愈加光彩照人。

如今,新型書店已經開啟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和功能,告別簡單的線上線下活動,營造更加優化讀者體驗的多方位互動氛圍。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考驗著每一位書店經營者。

實體書店的未來發展會怎樣,書店人的觀點莫衷一是。在一些人看來,書店就該有書店的樣子,書店的使命就是銷售於讀者真正有益的好書。另一些人則認為,未來書店可以做的事情很豐富,書店可以打造成為城市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滋養的文化空間。

殊途同歸,經營理念有分歧,但目的非常一致,那就是發展好實體書店。這種共識源於與生俱來的書店人使命——用文明之光,點亮每個角落,溫暖一座城。

(責編:鄒菁、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