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樂天東坡種花 大凡白瓶落筆

2019年04月16日08:14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粉彩白居易種花圖瓶一對

題詩“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底款“希平草廬”

粉彩白居易種花圖瓶童子形象

“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這首白居易的《東坡種花》詩,就錄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的一對粉彩花瓶上。花瓶上,還繪著一位持杖目視前方,神情恬淡的長須男子,當然就是詩中主人白居易了﹔后面跟著的扛樹苗小朋友,應該是他的隨侍童子。白瓷胎上,墨筆勾勒出如水般流動的線條,填以素雅明淨的淡彩,顯得特別安靜、舒服。

這對花瓶,是景德鎮彩瓷藝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在1928年所繪。景德鎮彩瓷與以廣彩為代表的廣州彩瓷素有淵源,當地大師名作入藏廣州的博物館,無疑為廣州這座兼收並蓄,重視溝通與交流的城市增添了一點異趣。

養樹如養民——白居易的種花感悟

兩隻瓶,都是口微撇,長頸,豐肩,長弧腹,圈足。瓶身上彩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帶著小童在東坡種植花樹的情景。

白居易(字樂天)直言敢諫,因“武元衡遇刺案”受到牽連,於元和十年(815年)被貶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元和十三年(818年)奉詔量移忠州(今重慶忠縣),元和十五年(820年)回京。這段貶謫經歷,於他而言是仕途的挫折,於文學、思想史而言,則有大收獲。誠然,在忠州期間,白居易並沒有寫出如江州《琵琶行》一般的曠世名篇,但他在靜心問政之后悟出的“養樹既如此,養民亦何殊?欲將茂枝葉,必先救根株。雲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雲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的心得,於忠州百姓而言,的確是福音。

白居易剛接到要赴忠州的調令時是很苦惱的。當時的重慶,相對來說發展落后,交通不便,忠州又是一個背負蜀山,面臨巴水,多霧少晴的山城。你看他寫的《自江州至忠州》:“前在潯陽日,已嘆賓朋寡……五月斷行舟,灩堆正如馬。巴人類猿狖,矍鑠滿山野。敢望見交親?喜逢似人者。”在潯陽江邊已經很孤單寂寞了,到忠州這個“半開化”地帶,可怎麼辦啊!但在忠州待了一段時間之后,他發現這裡人民淳朴,物產豐饒,山川奇崛,花美果香,於是對此地和此地的人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快遞”當地特產荔枝給萬州朋友楊使君,畫畫、寫詩、作序,利用流量大V身份大打朋友圈廣告。他的勸農、均租、寬刑的施政方針也收到效果,當年大豐收,他高興地在州衙大宴州吏和州民。

在逐漸深入的理解和喜愛中,他發現了東澗和東坡之美。這個地方在當時很不起眼,不過對於審美眼光超一流的白樂天來說,很快就從平凡中發掘出璀璨,從簡淡中提煉出精華。依學者江澄格的描述,當時忠州城“北門因臨岩而常閉,南門面巴水而東去,隻有東門和西門為車馬行人來往必經通衢要徑”。因此長街巷道,官廳民宅,茶樓酒肆,村庄農舍,都是依山巒的走勢,由東而西,成堤坎式的排列,坡地梯田層階重迭。州刺史的居所官舍,就位於縣城東門外的山坡上,因山勢而建。白居易於元和十四年(819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抵達忠州任所,就住在這裡。也就是說,所謂“東坡”,其實就是州政府招待所后面的一片小山坡。但白居易是個綠化達人,愣是在東廂開辟出一個花園,疊了假山,挖了池塘,並且一有空閑,就親自或坡上,或澗邊,種花,種柳。

白居易在忠州的時間也就一年多,但回長安后,反而對此念念不忘,特別是對他親手種下的樹木花草,更是深深想念。前后這幾年,他用東園、東樓、東坡、東城等為題,寫了很多詩,當中尤以“東坡”最為出名,《東坡種花二首》即為其中代表作。據說大文豪蘇軾號東坡,與之也有關系。

將文人畫意趣入瓷畫

一代大師的集體貢獻

這對精彩的彩瓷瓶,並非隨時去陳家祠都能看到。不過接受記者採訪時,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保管部主任梁正君說,在年底計劃舉行的館藏捐贈文物展覽中,將會有它們。

1928年,繪瓷名家王琦在景德鎮倡導組建陶瓷藝術團體“月圓會”,參加者有王琦、鄧碧珊、徐仲楠、田鶴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以及何許人和畢伯濤,鎮民們稱其為“珠山八友”。雖稱“八友”,其實也是一個相對籠統的稱謂,組成人員也有多種說法,一般以這十位左右認可度為高。“八友”個人風格雖有不同,擅長的領域也有差異,但基本都是以文人畫的創作方法進行瓷上繪畫的藝術實踐,開創“新粉彩”光輝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在中國陶瓷史上,也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20世紀早期景德鎮陶瓷的代名詞。以“八友”為代表的新派創作群體,以文人畫的審美品格為基調,將深厚的藝術修養、豐富的實踐經驗,融匯成為獨特的藝術個性。他們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器物的約束,繼承和發展了淺絳彩文人瓷畫的優秀傳統。他們在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出身新安畫派,以文人畫情趣入瓷繪領域的前輩的創作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藝術視野,開辟藝術空間,成就極為顯著。

梁正君提供的資料顯示,王大凡名堃,號希平居士,以之名畫室為“希平草廬”,又號黟山樵子。他是山西太原人,后移居安徽黟縣。早年師承其姐高薪聘請的名手汪曉棠,寫傳統人物,並受其海派風格影響﹔中年創“落地粉彩”﹔后期師法吳道子、陳老蓮等人,“集諸家之大成,以工帶寫,用筆遒勁,線條放達,氣勢洒脫,設色淡雅,配景清幽,頗具文人畫的意興”。到了晚期,其創作題材更加富有時代感,創作出《木蘭還鄉圖》瓶、《聞雞起舞圖》瓷板等代表作。他還是一位高產的瓷板畫大師,民間流傳他的四條屏很多,比如五子登科、四大美人等等。《富貴壽考》瓷板畫在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曾獲金質獎章。

粉彩白居易種花圖瓶

堪稱大凡盛年代表作

這對瓷瓶,落款是“時在戊辰冬月大凡王堃”,落紅彩“大凡”篆印,底有紅彩方欄“希平草廬”篆書款,為王大凡1928年的作品。當時王大凡正當40歲的盛年,這件作品應該代表了其高水准。它們是著名文物捐贈者、香港收藏家楊銓先生捐助的大批珍貴藏品中的精彩作品。梁正君告訴記者,2010年,他們曾專赴江西景德鎮請王大凡之侄、瓷畫大師王錫良鑒定這對瓶。王錫良一看高精度圖片,即高興地說:是我叔叔畫的!

梁正君評價,我們看到的瓶身畫面,行筆豪放洒脫,人物臉部精心暈染,神態逼真。特別是面部有明暗效果,應該是受到西畫風格影響。她指出:“王大凡是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的杰出代表,他的畫風古朴,構思嚴謹,氣勢洒脫,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貌”。

梁正君還說,館中藏有數件落款“大藩”的粉彩瓷作品,之前也有人認為可能是王大凡所作,因“大凡”“大藩”為同音。但他們請王錫良先生鑒定時,王先生說,這些並非王大凡的作品。(卜鬆竹)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