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敦煌石窟裡的絲路“動物世界”:萬物有情 善待生命

2019年04月22日08:0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敦煌石窟裡的絲路“動物世界”:萬物有情善待生命

圖為莫高窟第249窟中的壁畫“野豬群”(西魏)。敦煌研究院供圖

敦煌研究院近日從石窟壁畫、敦煌文獻、館藏文物中梳理歸納出與動物有關的繪畫故事,反映出了上千年前的敦煌,工匠們已經利用畫筆,敘說動物的故事,他們批判涉獵、屠宰,乃至一切傷害動物的行為。

敦煌研究院稱,在莫高窟420窟裡繪於隋代的“駝隊”。駱駝不像猴子,可以逗趣解悶,但它們是絲路上最忠實的動物,任勞任怨又不離不棄。它們背上承載的貨物,於商賈而言是財富,於使者而言是和平,於人類而言是文明。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駱駝承載文明,溝通文化,拉近了地域與民族間的距離,使傳播與互動成為可能。

莫高窟第154窟所繪的鹿母夫人故事,表達了動物與人之間的別樣深情——雌鹿產下女嬰,並沒有因為女嬰不是同類而拋棄她,反而是以母性之愛舔舐著小女孩,眼神嘴角流露笑意,喜悅溫暖之情躍然壁上,這就是母愛的偉大。

北周時期營造的莫高窟第290窟窟頂東披,繪有一隻正在哺乳的山羊。山羊靜默站立,耐心為小羊哺乳。小羊跪在地上,正在仰頭吮吸乳汁。古代畫匠正是通過這樣的畫面,向人傳達 “母慈子孝”的觀念——父母對子女的奉獻和撫養,是為本能,並未索求子女回報。只是為人子女者,應像小羊一樣懷有跪乳之恩。

西魏時期所營造的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中,有一群行進的野豬入畫,畫面中,一頭豬媽媽走在最前,帶著六頭小豬崽穿行於在山林間,似是尋覓食物,又如閑庭信步。豬寶寶寸步不離地跟隨在豬媽媽身后,像極了幼時與父母緊緊相隨的我們,即遇風雨亦不懼半分。

圖為《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之群虎》出自莫高窟第301窟(北周)。敦煌研究院供圖

莫高窟301窟中,虎媽媽端坐在地,環視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七隻虎寶寶。它們游戲正酣——有的來回踱步、有的東張西望、有的玩鬧戲耍,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長大,媽媽露出欣慰笑容。不得不說,動物畫中的母子情深,無疑是敦煌壁畫中的一抹溫情的“暖色調”。

敦煌研究院稱,自南朝開始,鸚鵡便被視為會帶來吉祥的符瑞之鳥。鸚鵡因其羽毛色彩鮮艷如寶石,能學人言,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莫高窟北朝壁畫中始有鸚鵡圖像出現,但當時多作裝飾為用。

隋唐時期佛教大興,鸚鵡的形象和佛教的關聯逐漸加深。在佛教經典中,有諸多菩薩曾化身為鸚鵡的故事,因此佛教中認為鸚鵡是具有慧根的鳥類。此時期的敦煌壁畫中,鸚鵡不再是裝飾圖案,而成為了經變畫中的獨立形象。

自漢代始,孔雀以貢品的形式開始傳入中原,伴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孔雀為經,鸚鵡語偈”觀念深入人心,孔雀的形象逐漸在漢地中原流行開來,在敦煌壁畫中,孔雀形象多出現在裝飾圖案和經變故事中,形態多種、活潑生活。

圖為莫高窟332窟中繪於初唐的“雙孔雀” 。 敦煌研究院供圖

獅子是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的動物形象之一,早在北涼時期的莫高窟第272、275窟中,便有描繪,此后未曾斷絕。

原產西亞、中亞、印度一帶的亞洲獅,經過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統治者們格外中意它的勇猛威儀,被人們視為“人中的雄杰或導師”。后來佛教大興,佛教經典對獅子大為推崇,獅子形象傳遍中原,造像和壁畫當中隨之出現大量的獅子元素。獅子形象還被吸納成為當時陵墓裝飾和傳統建筑的基本元素。

在敦煌的動物畫面前站久了,不免卷入一場古老的“愛心風暴”——古代工匠們在一筆筆仔細還原動物的樣貌、氣質和神態時,自然而然地帶入對它們的溫情和愛心,這是他們的創作之本,否則動物們便無法從筆下復活。(徐雪)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