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司馬光砸的是個什麼“缸”?

2019年04月28日09:11 | 來源:西安晚報
小字號

故宮太平缸

漢代陶瓮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因為太過耳熟能詳,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一些疑點。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制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裡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老水缸存世量很大,比如著名的山西喬家大院,院落裡大水缸隨處可見﹔在號稱中原第一宅的河南馬氏庄園裡,同樣擺著數口盛滿水的大缸﹔在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裡,水缸就更多了,足足有308個。

提起水缸,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司馬光砸缸”。現代人大多沒使用過水缸,在人們的想象中,水缸應該是比較巨大的,所以才會導致孩童溺水。那麼古代的水缸究竟有多大呢?以故宮的“太平缸”為例(這種水缸又稱“門海”),其口徑為1.6米,高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區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較深了,其他大多數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夠到缸沿爬出來,而不會溺水。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據考古發現,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馬巷南宋制藥作坊舊址出土的水缸,口徑為1米,深為0.8米﹔而宋代陶瓷窯址出土的水缸口徑普遍在50厘米左右,高度也在50厘米左右。由此看來,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並不大。

至於古代水缸為什麼不高,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方便人們取水。此外,較矮的器形便於拉坯,在燒造時也更容易成形。

砸的是“瓮”不是“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雖廣為流傳,但“缸”的深度並不足以溺死孩童,這一點引也得到馬未都等學者的認可。如果“司馬光救人”的故事是真的,那又是什麼導致了危險發生呢?有學者經過考証,發現了“司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北宋詩僧惠洪著有《冷齋夜話》,內容為論詩,間雜傳聞瑣事。書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瓮,一兒偶墮瓮水中,群兒嘩然棄去。公即以石擊瓮,水因穴而進出,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即兒童)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瓮圖》。”這是此故事迄今所見最早的版本,內容與現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瓮是個什麼東西呢?據了解,瓮與缸的器形有些相似,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漸張開﹔而瓮一般是大肚,瓮壁呈一定弧度。簡單來說,缸口一般是向外敞開的,而瓮口則是向內收斂的。瓮的形狀特殊,動物放在其中不會輕易逃出,所以古人還用它來養蛇。

如果司馬光砸的是“瓮”,那麼故事裡的情形就不難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滿水的瓮裡,由於瓮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較小,孩童在水中慌亂掙扎時接連觸壁,無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司馬光以石頭砸破瓮壁,救出孩童。據了解,在后來的一些史料中,也有“司馬光砸瓮”的說法,由此看來司馬光砸的確實是“瓮”而不是“缸”。

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又從何而來呢?據考証,“砸缸”一說出現於清朝,例如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中就有:“溫公(司馬光)俯取石,急擊缸。缸破水流,兒不得死”這樣的文字。民國時期,各種白話版本與童謠版本紛沓而至,“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逐漸被描述得繪聲繪色,並單列出來成為兒童啟蒙的必讀之物。

對於“司馬光砸缸”一說流行的原因,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很明顯“司馬光砸缸”比“司馬光砸瓮”更合仄押韻。

品賞古代珍貴瓮器

在古人眼裡,瓮與缸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從使用方法上看,缸與瓮雖然都可以用來盛水,但缸偏向於陳設,瓮更偏向於廚具。從材質上看,陶器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更加堅固的石質以及金屬器具取代,而瓮卻一直保持著陶器的本色。有個成語叫“瓮牖繩樞”,就是說拿破損的瓮做窗戶,形容家裡窮,可見瓮是古代百姓生活裡常見的器皿。

瓮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1950年,甘肅臨夏積石山縣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瓮,其精美絕倫的造型和圖案,引得無數參觀者驚嘆,被譽為中國的“彩陶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件彩陶瓮屬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代表作,被命名為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瓮。瓮高約46厘米,口沿有4隻提耳,平口、短頸、闊肩,腹部逐漸下收,平底,系泥制紅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繪出上、中、下三層紋飾,上層為花卉紋,中層為旋渦紋,下層為水波紋。上層的花卉紋和下層的水波紋,紋帶均窄﹔中層的旋渦紋紋帶最寬,是主體花紋。彩陶瓮通體共有4個波浪式大旋渦紋,每個大旋渦紋都圍繞其中一個點旋轉,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就有了等分的數學概念。

古代瓮的存世量很大,但先秦瓮比較少見,比如現藏於溫州市東甌國歷史陳列館的戰國印紋硬陶瓮,高約52厘米,口徑24.9厘米,底徑21.7厘米,保存完整。此器侈口、卷沿、短頸、圓肩、深腹,腹下斂收,平底。瓮頸部拍印斜方格紋,間飾篦劃紋,紋飾較模糊﹔器身遍飾斜方格紋、回字形方格紋和米格紋,間飾篦劃紋,紋飾清晰﹔肩部塑貼對稱錨形附加堆紋。瓮材質為夾砂紅陶,胎質堅硬,器形碩大,制作規整,裝飾繁密,是南方地區較少見的戰國大型陶容器。

“司馬光砸缸”雖與事實有所出入,但仍不失為一則好故事。了解了“缸”和“瓮”的區別,下回您和孩子講這個故事時,可講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宗合)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