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立夏祭“火神”:  一場如火如荼的歌舞盛宴

2019年05月06日08:32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燧皇陵

炎帝神農氏

明蔣應鎬繪圖本《山海經》中的祝融

今年5月6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禮記·月令》雲:“立,建始也。”“夏”,除了指夏季,還有“大”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所以“立夏”有兩重含義:一是時令上的概念,表示從即日起進入夏天,夏季從這天正式開始。二是物候概念,表示萬物經過春季的萌生階段后,進入下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

對於現代人來講,立夏只是一個“小節”,不像立春、清明、冬至等那麼重要,甚至可以忽略過去。但對於古人來講,立夏是“四時八節”中的重大節日。在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而且三公九卿等重要臣僚不得缺席,因為主祭者是天子。

什麼祭祀那麼重要?祭天嗎?不是。祭地嗎?不是。祭祖嗎?也不是。在古代,王者所祭,必須是有功德於民的神聖之人。夏天屬火,因而立夏祭祀的對象,也是與火有關的人物。

傳說中與火有關的三位祖先

傳說中與火有關的“大神”有三個。遠古時期的燧人氏,最早發明鑽木取火,使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在中國素有“火祖”之名。后來神農氏“作火”,進一步更新了火種的保留和使用方法,史稱“以火德王天下”,被奉為“炎帝”。黃帝時,設“六相”分管天、地、春、夏、秋、冬之事,其中夏官即“火正”,為掌火之官。帝嚳高辛氏時,重黎為火正,因重黎掌火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又命其名為“祝融”。這三個大神中的炎帝和祝融,就是立夏日要祭祀的“火神”。

古人為什麼要選擇立夏這天祭祀炎帝和祝融?原來,在古代有“迎時氣”的習俗,每年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都要在郊外舉行隆重的“迎時氣”儀式,稱之為“迎春”“迎夏”“迎秋”“迎冬”,並祭祀與春、夏、秋、冬有關的歷史人物,以示感恩和紀念。炎帝和祝融在火的運用方面居功至偉,祝融又是夏官,故在“迎夏”時一並祭祀他們。

“迎夏”和祭祀“火神”的活動,先秦時期已有。據《禮記·月令》記載,在立夏前三天,太史官要向天子報告立夏節氣的到來,因為天子要提前三天進行齋戒。到了立夏這一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在漢代,“迎夏”儀式更為隆重:“立夏之日,(皇帝)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且安排大型的歌舞表演,用載歌載舞的方式迎接夏天的到來和告祭“火神”。這場“迎夏”歌舞表演,連同其他“迎春”“迎秋”“迎冬”三場表演,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精華所在。

如火如荼的歌舞

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古代迎夏“歌舞告祭”的形式和內容大致如下:

主色調:車騎服飾皆赤。《呂氏春秋·孟夏紀》雲:“(天子)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旂,衣赤衣,服赤玉。”群臣及表演者皆衣赤,整個場面是一片火紅色。之所以用紅色,是因“夏色赤”,即夏天的代表色為紅色。選擇紅色為主色,是順應時色。

歌名:《朱明》。《史記·樂書》雲:“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朱明”既代表“火神”,又象征夏天。

歌詞:“朱明盛長,敷與萬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敷華就實,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嘗。廣大建祀,肅雍不忘。神若宥之,傳世無疆。”

作詞:一說司馬相如,一說鄒子樂,后者的可能性大。

作曲:李延年

《史記·樂書》稱:“至今上(漢武帝)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廷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十九章”指樂府歌曲《郊祀歌》,《朱明》是《郊祀歌》其中一章。

歌唱者:70童男童女

舞蹈名:《雲翹》

舞蹈者:32男,32女,共64人,列隊而舞,縱橫都是8人,名為“八佾舞”。“八佾舞”是我國古代最高規格的祭祀舞蹈,隻有天子可用。孔子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表示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外,有關史籍還記載了歌舞表演所用的音律、樂器、道具等。倘若音樂歌舞界人士能將其整理還原,將是一件恢復古代歌舞文化的盛事。(鐘葵)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