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創新碰撞 小眾非遺產品探尋新“錢途”
電影《繡春刀》中女主角用的那把油紙傘,全國隻有不到10位工匠能完整地做出來,今年的訂單已經排期到明年﹔千年古琴,不但可以演奏美妙古曲《梅花三弄》,如今彈奏的《權力的游戲》主題曲在網上也受到大量年輕人追捧﹔2000多年歷史的皮影戲,在抖音短視頻上“皮一下很開心”的話題視頻點擊量極高。記者了解到,國內很多小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都在探索一條“活下去”的創新之路——要人氣,也要“錢途”,才能更好地解決“傳承”的問題。
京西皮影
為了傳承而創新
“我是山東人,祖上就有人演過皮影戲,2000年我來北京,向80歲的路連達老師學習‘京西皮影’,后來成立了皮影戲團。”北京龍在天皮影戲團團長王熙告訴記者:“2007年那會兒我們在大柵欄皮影博物館裡演出,30元一張票,來的人特別少,有一次我們從河北請來的八九位老藝人,演了半小時《三打祝家庄》,最后老人們滿頭大汗出來謝幕,發現能坐100個人的觀眾席裡,隻有兩位觀眾。老藝人們非常傷心,后來也都離開了。沒什麼人看,也沒有年輕人願意學,覺得太古老,不掙錢。后來,北京隻有六七十人還在干皮影戲這一行了,會傳統唱腔的不到10個人。全國干皮影戲的藝人,也不會超過2000個。必須要把京西皮影傳承下去,我開始琢磨推廣的辦法。”
首先是接待團隊,組織學校的孩子們來,這樣一來,親子的散客多了,我們研究創新了新的劇目,結合當下熱門的動漫,喜羊羊、熊大熊二,讓孩子們看見自己熟悉的卡通人物,先感興趣。同時,創新一些老劇目,《龜兔賽跑》裡,兔子的三心二意表現在愛跑步路上自拍發朋友圈,兔子不會游泳烏龜卻願意馱它過河、因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等等。老皮影戲其實有自己專門的唱腔和打板,王熙現在跟小朋友介紹時,卻會用現代語調來唱,中間夾一段傳統唱腔,二者相融。此外,還自創了動感皮影模版,不用動刀,讓孩子們安全地通過拼接就可以和家長一起手工制作皮影,小朋友還能自己拿著皮影道具即興表演給家長看。
后來,皮影戲團改在海澱區上庄京西皮影非遺園演出,60元一張票,一個小時兩場戲,觀眾開始多起來。350個座位的場子,基本滿座,戲后所有觀眾都可以排隊去后台“揭秘互動”。商業化方面,皮影戲團開始琢磨根據一些商家的需求去打造戲,比如北京某知名老字號餐廳建立150周年,用皮影戲的形式拍攝宣傳片。
團裡現在有50多位演員,都是年輕的“袖珍人”——身高1.3米左右的成年人。年輕的演員們,能有一些奇思妙想。今年21歲的演員孔薩,在抖音上開了不到一年的賬號,用100多條短視頻展示皮影戲的片段、練習花絮,有的還會配上有趣的對話,如今的粉絲超過33萬,點贊254萬,最火的一條視頻的播放量就達到154萬。
如今,皮影戲團的演員們平均工資3000到5000元不等,管吃管住。不少演員在網上成了短視頻主播,還拿到了直播費用,生活得挺舒服。50多位演員裡,已有18對夫妻成家立業,好多自己在老家買了房子。王熙最憂心的還是現在皮影戲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傳承人,“現在團裡的演員都是‘袖珍人’,因為沒有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願意去傳承皮影戲。如果真正的皮影戲非遺傳承人每個人的工資跟白領一樣,每個月拿一萬塊錢,我們可以直接招人。但當下,還無法達到這麼高的薪水。”
王熙表示,好在通過網絡和創新,現在皮影戲演員的個人生活和公司盈利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平時每年在外邊演出100場,通過短視頻和創新宣傳,每年能多加30、40場演出。“聽說京劇演員王夢婷在抖音有70萬粉絲,今年整體的綜合線下票房收入增加了20%,這在京劇行當是非常可觀的數據。以前在琴館裡教古琴的白無瑕老師,經過網上的創新曲目演奏宣傳,線下的求學者多了一倍左右,線上則多了差不多兩三倍。我們也希望,能拉近非遺手藝人和終端受眾的距離。”
瀘州油紙傘
網上挺火 訂單排到第二年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另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油紙傘,記者上周二採訪到了如今的瀘州油紙傘傳承人余萬倫。《繡春刀》電影裡楊冪飾演的角色用的油紙傘,其原型就是余萬倫老師設計的,在抖音短視頻裡火了之后,油紙傘都賣完了,訂單排期到第二年,還帶來很多商業活動。
“但之前不是這樣的,沒人了解和指導,沒有人願意花錢購買,油紙傘手藝人的生存都成問題,更別提傳承的問題了。”余萬倫告訴記者,“有歷史記載,瀘州油紙傘年產量超過1000萬,幾十萬人在從業。在我小的時候,訂單最少的時候一年也就幾千把傘,根本就養活不了自己。我舅舅有一家維修鋪,沒有訂單時就以這家維修鋪來養活自己,有訂單時才回去做傘,我跟隨他學做傘工藝。除了做傘以外,在我十幾歲的時候還學會了電工、焊工和車工,這些我都是有証書的,因為沒有做傘生意時,我要靠其他手藝養活自己。現在全國唯一能夠完整做完油紙傘的人,就隻有不到10個人,當然有很多種原因,越來越沒市場,遠離日常生活,手藝在衰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到后來,沒有人會從頭至尾地學做一把傘,基本沒有人去學。”
余萬倫開始琢磨,要走傳統手工藝品定位,不能定位成使用品,不一定要走進千家萬戶,針對的還是小眾,但是要擴大影響力。樣式要創新,符合現代審美,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比如他獨創的“竹隱”,區別於傳統的油紙傘,以前多數油紙傘以大紅色、黃色、棕色為主,要麼就是后來用些名畫印在傘上,網上能搜出來一大堆,沒什麼獨特的。“而我做的這款傘,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大家看到這把傘首先覺得很漂亮,再通過抖音等網絡短視頻平台揭秘制作工藝,人們能發現做傘用的植物都是新鮮的,樹葉採摘過來直接做到傘裡,原來葉子可以直接放進去……這樣的制作過程吸引人們的關注,大家覺得漂亮之后又感到驚奇,進一步就可能會研究和了解油紙傘的制作工藝。”
余萬倫說:“現在比較火或最火的傘都是創新的,我們也接受很多私人定制,據我了解,好多喜歡油紙傘的人買去送女友,比如許仙白娘子主題的。創新后的油紙傘,從低端到高端,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上萬元都有。更多的喜好者年齡階段在20到40歲之間,女性居多,比較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訂單多了,我們會增加人工來解決,另外有些制傘環節上機械化,包括噴繪、骨架打磨,並不一定都是手工打磨。”
傳統非遺手工藝品的創新越來越新潮,也會導致有的傳統的老師傅有一些擔憂。余萬倫認為,傳統的東西幾千年下來,就像油紙傘,有二三千年歷史了,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不斷地創新來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它才能生存下去,如果一直不變,那它就早已被淘汰掉了。
創新和傳承
同樣重要
互聯網經濟專家、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認為,非遺的傳承一直是很多人擔心和關心的問題。“好在很多民間藝術都有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也在做出諸多嘗試,比如現在很多非遺項目在網上通過視頻推廣自己的產品,重新火了起來。我覺得,這是新技術在助推舊藝術的發揚與提升。中國人很多,再小的小眾項目、小眾藝術,放到整個中國,都有巨大的愛好人群,互聯網把這些人群聚集起來了。不過,很多項目,比如皮影、古琴,僅僅有文字與圖片是不夠的,要視頻與聲音,所以,新的視頻平台會有利於這些珍貴藝術遺產的傳播與發揚,這是舊事物遇到的新機遇。”
劉遠舉也認為,傳統非遺項目在新平台上,內容肯定也要有相應的創新、甚至顛覆,非遺傳承人們要在記住“忠實舊藝術的精髓”基礎上,去創新和發揚,更重要是發揚。“至於比如油紙傘有的不是全部純手工做了,部分會機械替代,訂單多了完全可以,可以分類制作定價,純手工的貴些,部分手工部分機械的便宜一些,與時俱進,接受不同消費水平的消費者需要,否則隻有價格昂貴的一類,受眾會更小了。”(孟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