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紅旗村的故事:從一碗醬湯米飯講起

2019年05月08日09:1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遭遇洪水災害后修復的百年老宅

4月17日是記者到達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萬寶鎮紅旗村的第三天,一夜大風給紅旗村的清晨添了幾絲涼意,“房東”鄭京淑大媽一早就拿著小鏟子跟鄰居去地裡挖野菜了,這種以往用來填飽肚子的東西,現在反而成了調換口味的好食材。

鎖好房門,順手將鑰匙挂在門口的樹樁上,今天已經沒有了剛來時的驚訝——這個邊陲的小村讓“夜不閉戶”成為現實。照例走路去村口的朝鮮族餐廳吃早飯,今天的菜單是“醬湯米飯”,朴素的美味讓記者瞬時完成了今天的“充電”。

簡單的醬湯米飯讓紅旗村與旅游結緣。上世紀70年代的一個冬天,兩位司機駕駛的汽車在紅旗村附近拋錨,得到熱情的朝鮮族朴姓大嫂接待,美味的醬湯米飯、暖和的朝鮮族大炕讓兩位司機十分難忘,盡管大嫂百般推脫,司機臨走時還是留下了兩元錢。此后,每次經過紅旗村兩位司機都要到朴大嫂家做客,朴大嫂醬湯米飯的美名也不脛而走,成為一個特殊的司機“吃飯點”,在生產大隊集體生產的年代,這一度成為朴大嫂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成為朴大嫂家和紅旗村的一個“秘密”。

安圖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安學斌在辦公室給記者講述了這段紅旗村與醬湯米飯的故事。“朝鮮族的美食食材簡單卻有著獨特魅力,適合大眾口味,但真正讓紅旗村的朝鮮族餐飲乃至民俗旅游揚名的原因還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學斌說。

紅旗村坐落在鬆花江支流古洞河畔,1939年,日偽開拓團在這裡駐扎,隨后將當時朝鮮咸鏡北道的居民遷入此地,村中至今還立有“日本開拓團‘二號部落’址”以及“大甸子抗日戰跡地紀念碑”的石碑。1958年,這裡第一次有了“紅旗大隊”的稱謂,並於1983年正式更名為紅旗村。

因為地勢較低,紅旗村幾乎每年都會遭受古洞河水患的侵害,建於日偽時期的泥牆草房早已殘破不堪。1987年,紅旗村再次遭遇大水,房屋損毀嚴重,時任安圖縣城鄉建設與環保委員會主任的金鎮國在考察水患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延吉開飯店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訴過我,日本游客去長白山旅游總是苦於在旅途中間沒有一個可以歇腳吃飯的地方。”已經77歲的金鎮國陷入回憶,“當時發展朝鮮族餐飲業和民俗旅游的村落還有奶頭山等地,都做得不是特別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問題。紅旗村發生水災之后,我就想到要把這個村子整體搬遷到明長公路附近。”

沿著東北亞絲綢之路安圖段,有一條明月鎮至長白山的旅游公路,從最初的土路到油渣路再到柏油路,這條公路一度是去往長白山旅游的唯一道路,而距離紅旗村老村不遠的地方就是明長公路的中間節點,這個地理位置將為紅旗村帶來的是發展朝鮮族民俗旅游的巨大契機。然而,整村搬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與村干部商談到召開以黨員、共青團員、婦女為主要對象的3次動員大會,再到組織村裡骨干力量30余人到外地考察學習,村民建設新村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最終,紅旗村上下做出了搬遷的決定。在安圖縣政府、萬寶鎮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紅旗村開啟了“滾雪球式”的搬遷工程。政府每年出資6萬元幫助村民進行搬遷,1988年春,首批20戶村民進行搬遷,每戶分得3000元,新房修建后,每年每戶向政府返還1000元,3年還清,返還的資金則用於下一批次的村民搬遷。到1991年底,共80戶村民完成搬遷,沒有一戶拖欠來自政府的“無息貸款”,政府隨后利用回流的資金幫助剩余18戶特困戶完成搬遷,紅旗村98戶村民至此全部搬遷至新址。此外,在國家和吉林省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紅旗村還建設了配套旅游設施,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在金鎮國的指導下,安圖縣城鄉建設與環保委員會設計院為紅旗村進行搬遷設計時,就以建設朝鮮族民俗旅游村為前提,不僅每戶都預留了室內衛生間,還專門在明長公路一側建設了3座朝鮮族特色明顯的民居,其中1座專門經營朝鮮族特色餐飲。“我還特意為這個飯店取了個名字——天池飯店。”金鎮國說,“搬遷的頭幾年,我幾乎每周都要去村裡看看,紅旗村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作品,也是我一直牽挂的地方。”

“1991年的整體規劃改造工程是紅旗村從眾多朝鮮族村落中脫穎而出的另一個契機。”安學斌告訴記者,“吸收了朝鮮和韓國民居的特點,紅旗村對現有民居進行改造,形成獨具中國朝鮮族特色的民居樣式,飛檐斗拱、黑瓦白牆、整齊劃一的民居還曾被中國建筑學會評為優秀民族建筑。”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紅旗村的民俗旅游業迎來全盛時代,村民明顯感受到生活發生的變化。“游客多的時候村委會前的大院子裡全都停滿了車,不光是咱們國家的人,從哪兒來的都有,村子裡可熱鬧了。”鄭京淑大媽回憶起村子裡旅游業剛開始火爆的那幾年,顯得有些激動。經營民宿和餐廳,販賣野菜和特產,村民開始從旅游業的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1995年,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張德江為紅旗村題名“紅旗朝鮮族民俗村”,隨著旅游服務功能的日益完善,紅旗村的名氣越來越大。

紅旗村不僅在發展民俗旅游業方面先人一步,在探索專業化、產業化經營方面也敢為人先。通過與不同旅游企業合作,紅旗村的民俗工藝品經營、民俗歌舞表演、民宿參觀住宿等項目相繼得到開發,從村民自發組織起步逐漸走上正規化的鄉村旅游發展道路。

民俗旅游業的發展為紅旗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開拓了新的路徑。紅旗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戶、貧困人口51人,目前已脫貧13戶27人,其中有5戶都是依托民俗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了脫貧。69歲的朝鮮族老人李雲鉉夫婦因病致貧,自2017年底,李雲鉉加入村裡的統一民宿經營隊伍,接待游客住宿,村裡還為他專門設置了公益性崗位——在旅游旺季為村子做保潔工作,助其實現脫貧。79歲的全永景家也是如此,加入村裡的民宿經營后,家庭年收入達到上萬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紅旗村是中國朝鮮族遷徙、墾殖、抗爭苦難命運的縮影,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朝鮮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縮影,這或許就是紅旗村被譽為‘中國朝鮮族第一村’的原因。”安學斌說。(宋佳烜)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