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謂禮文書:填補宋史研究空白
徐謂禮文書 資料圖片
從2005年被盜掘出土,到2012年被武義公安機關悉數追回,再到如今被悉心珍藏,由地下重見天日已有14年之久,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國寶“南宋徐謂禮文書”,5月24日,在浙江省武義縣正式開館的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展出。
“宦海浮沉三十載,文書穿越八百年。”系統的宋代紙質文書,首次見於墓葬出土,徐謂禮文書完整記錄了一個普通官員從低層到中層、從地方到中央再從中央到地方的仕宦履歷和官場百態,為我們展示了南宋時期的官僚制度、政務運作和社會風情,填補了宋史研究的一個空白。
史上最完整的南宋“干部檔案”
徐謂禮文書共計17卷,各卷長度不一,共計長3220厘米,寬約39.5厘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等多年前就對徐謂禮文書進行了鑒定。
從已有研究來看,徐謂禮文書分為告身、敕黃、印紙三種類型。其中,告身10道,敕黃11道,印紙批書80則,共4萬余字。字跡工整,幾乎沒有涂改過的痕跡。
文書包括三方面:“錄白告身”“錄白敕黃”與“錄白印紙”。
宋代官制,確定官員身份的基本要素有兩個,“階官”和“差遣”。“階官”是標志其官位級別高低的名號,“差遣”標志其實際掌管事務的職位。用現在的話說,“階官”相當於干部的行政級別,好比現代的科級、處級,“差遣”則是具體的職務,好比現在的科長、局長。
“告身”,就是官員階官的“任命狀”,由三省宰執簽署。“敕黃”,即官員的“差遣委任狀”,由尚書省(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簽發,用黃色綾紙書寫,故而得名。
“印紙”,則可以理解為官員的“業績考核表”。當時,官員上任,由上級部門頒給一張印紙,記錄著該官員任內的考核內容(稱為“考課”),作為日后考核的依據。
“錄白”可以理解為“副本”,因此,徐謂禮文書其實並非原件。 出於上交有關部門或官員本人存底等需要,宋代規定須由合法的書鋪來抄錄“告身”“敕黃”與“印紙”。書鋪抄錄后,需要在錄白上加蓋簽章。有關部門經校對原件,該錄白視為官文書的有效副本。
根據文書的內容,可以描繪出徐謂禮一生仕宦的“形跡圖”。徐謂禮文書被認為是中國考古史上前所未有的文獻大發現。
“徐謂禮文書,其實就是一部南宋升遷記,完整記錄了徐謂禮入仕后,從九品升到六品,三十年間的仕途歷程。”鄭嘉勵介紹,包括什麼時候任什麼職務,分管什麼工作,在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績,受到了哪些懲罰和表揚等。
徐謂禮到底是何許人
關於徐謂禮生平事跡的存世資料極少,墓葬清理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了徐謂禮與夫人林氏的兩通墓志。其中林氏的墓志非常完整,徐謂禮的墓志則被盜墓賊擊碎,但拼湊起來后仍然可讀。墓志記錄了徐謂禮的生平、世系、歷官、生卒年等。
從徐謂禮文書和墓志等史料的研究中可知,徐謂禮(1202—1254)出生於武義望族徐氏家族。根據出土的《徐謂禮壙志》殘文記載,徐謂禮出生於公元1202年,卒於1254年,與南宋奸臣賈似道同時代,還和他有點姻親關系。徐謂禮本人並不出名,但他有一個很有名氣的父親徐邦憲。
徐邦憲,光宗紹熙四年(1193)參加科舉考試,為禮部第一名,即省元,當過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宋史》有傳。
此外,徐謂禮的不少親戚都很有名氣。根據《武川徐學氏宗譜》記載,他的舅父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文學家陳亮,而他的夫人則是南宋名臣林大中的曾孫女。
徐謂禮在世時當過最大的官,是現今上饒市的市長。實際上,他最后的任命是“提舉福建市舶兼知泉州”,泉州的長官。這是個重要的崗位,泉州當時是世界性的貿易大港,很可惜,徐謂禮還沒正式上任,就因病去世了。
專家們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細節,根據《宋史·牟子才傳》記載,徐謂禮在剛當上上饒市市長時,因為清理“土地証”和“納稅証明”時簡單粗暴,造成當地飢民聚眾鬧事,被宋代著名學者牟子才向皇帝告了一狀。皇帝因此降了徐謂禮的官級。但徐謂禮文書中,事實卻恰恰相反,徐謂禮在做上饒市市長時,不僅沒有降過級,還因為“職事修舉”,推賞轉官,升了一級。
徐謂禮文書到底有多大價值
2011年12月29日,也就是13卷徐謂禮文書被追繳回來的第二天,浙江省文物鑒定中心的一紙鑒定書,震驚了所有人。參與鑒定的專家認為,徐謂禮文書為我國自民國新史學創立以來首次在墓葬中發現的宋代文書,是“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2012年11月8日至10日,一場關於這件宋史奇卷的學術研討會在武義舉行。40多位專家從各地趕來。
“看到真跡,非常震驚。”河南大學歷史學院從事宋代官員選任制度研究的教授苗書梅,20年前就曾出版過《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一書。她說:“徐謂禮文書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官員的當官歷程,現存歷史文獻中沒有這樣的東西,可以推動學界對宋代職官制度在任用、升降、俸祿等每個環節細化過程的研究。”
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認為:徐謂禮文書的重要性在於它體現了政令運行的實際狀態,透露了運行的細節。以往的研究都是從規定出發,實際怎麼操作並不清楚,徐謂禮文書非常詳盡地展現了運行中的制度。
“這好像從橋的這頭到那頭,以往就說走過去了,並不具體,徐謂禮文書相當於告訴你橋是怎麼搭起來的,人是怎麼一步一步走過去的。這個記錄在目前是獨一無二的。”鄧小南說,“通過文書,可以觀察到宋代官僚制度的基本情況。在現在的干部體系裡,對干部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徐謂禮文書讓我們看到,宋代對一個地方官員是怎麼樣進行考核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有雲:“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南宋一朝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燦然可觀,影響深遠。
“徐謂禮文書揭示的文官政治,是南宋典章制度的核心。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鄧小南認為:文書的出現,為宋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包偉民教授說:“元代以前,從地下挖掘出來的紙質文書,這是第一份。它沒有經過任何修飾和改動,完全真實。”
值得一提的是,印紙過去隻見於宋代文獻記載,徐謂禮文書出土后首次得見實物。
印紙是官員的檔案記錄與“績效考核表”。官員上任,上級部門頒發一份印紙與其相隨。將官員在任內的作為和表現記錄在檔案內,稱“批書”,作為日后考核、升遷的依據。徐謂禮文書印紙的內容包括徐謂禮當官期間所有的“考核表格”、為親友所寫的各類保狀,包括官階升遷、被委任差遣、治績考核、發放俸祿、其母過世時依制丁憂守喪等極為豐富的內容,合計80則,共13卷,完整地記錄了一個南宋官員任職中的考課、保狀、檔案之全貌,也是研究南宋政務實際運作的絕佳材料。
為何能保存近800年而不腐爛
近100平方米的空間裡,昏暗的燈光下,10多卷文書整齊有序地攤開擺放在恆溫恆濕的展示櫃裡。雖然紙張由於年代久遠有些發黃發黑,但字跡清晰,紙質上乘。
展覽館館長傅毅強介紹:這些櫃子,一天24小時溫度始終控制在22℃(±2℃),濕度在50%∼55%。這樣的環境,能最大限度減少文書自然損耗。2012年盜墓案被破后,文書一直卷起來保存在老博物館的庫房裡,直到最近才陳列出來。
一般來說,科學發掘出土的這類文物,要進行殺菌,然后保存在恆溫恆濕的環境之中,才不至於遭受更大的損害。而徐謂禮文書卻如此神奇,深埋地下800多年,后被盜墓者挖出來保管了6年,其間還多次打開來給有意購買的買主觀看,竟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那這其中有什麼奧秘?
“這與宋代的墓室追求密閉、堅固、深埋、防腐等特點有關。”鄭嘉勵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
其一,墓室堅固。徐謂禮墓的堅固程度,超出了專家們的想象,一般的墓根本比不上。當年發掘墓室時,需要五六人用撬棒和粗大的木棍,才能把覆蓋在墓室上的石板撬開。墓穴內部,得用電鑽才能鑿開。換句話說,文書被盜之前,處於一個完全密閉的環境之中。
其二,高超的反腐技術。徐謂禮夫婦墓室是用三合土填筑,石板密封,棺木保存完整。
三合土就是黏土、沙子、糯米漿、鬆香等攪拌起來,和今天的混凝土一樣,能把空氣隔絕在棺木外。然后,蓋上石板頂,再把墓志倒扣在蓋板上,再填筑封土,形成一個饅頭狀的墳包。
其三,文書紙張質量好。文書之所以能留存下來,還有一個原因是它被卷起來之后,外面還封了一層蠟,相當於又多加了一層保護。然后置於灌滿水銀的棺木裡。文書出土后放在盜墓賊手裡五六年,基本無損,隻有局部發生了霉變,這說明文書的紙張質地優良,也有力地証明了南宋時期極高的造紙水平。
“如果墓室2005年沒有被盜,就算再過十年一百年,文書也不會腐爛。”鄭嘉勵表示。
經歷了近800年風風雨雨,徐謂禮文書終於能以“國寶”的身份,在博物館內安全棲息。而對它的研究和開發則剛剛開始。徐謂禮文書,將以更豐富、多元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嚴紅楓 陸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