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鰲頭儺戲:西北高原的文化珍品

徐光文
2019年05月26日09:4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鰲頭儺戲:西北高原的文化珍品

  幾位傳承人向筆者展示清代的面具和戲服。說起儺戲的傳承,他們憂心忡忡。作者供圖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眾多,文化燦爛,民族民間藝術絢麗多彩。臨夏古稱河州,地處中原邊緣,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南線從這裡穿越而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絲路文化的交流,使這裡素有“彩陶之鄉”“大禹治水的源頭”“古動物的伊甸園”的美譽。

  臨夏至今仍然保留著一些古老的民間藝術,比如“儺戲”。儺戲,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保留著中華民族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典故、民情風俗等,被人類學、宗教學、文學、歷史學、戲劇學等學科譽為“活化石”。

  臨夏的儺戲以北塬地區鰲頭村的規模最為盛大。鰲頭村,民風淳朴、文化底蘊深厚。絲綢之路南線就從村邊過,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哥舒翰西征羌戎,文成、弘化、金城公主遠嫁吐蕃,西域大禪師曇摩毗入中原弘揚佛法,法顯西行取經,都曾途經此地。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政權,推行移民實邊政策,鰲頭村的先祖隨著西遷大潮從南方來到了臨夏,落戶鰲頭,儺戲也隨之傳到這裡。從此人煙稀少的西北邊關響起了太平鼓、吉祥鑼和悠長的笛音。600多年來,儺戲在鰲頭村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鰲頭村的儺戲雖然始終以鑼、鼓、笛等簡單的樂器作伴奏,但在傳承發展中不斷融合當地的諸多藝術元素,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在臨夏,儺戲表演被稱為“跳會”。表演開始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會期四天,俗稱“六月會”或“六月黃會”。最初祭祀的主神為二郎,清朝初期,為了迎合當時統治者的需求,又增加了清兵裝束的“跳旗”。后由於農歷六月正是拔麥的大忙時節,就推遲一月舉行,會名也改稱“七月會”。可農歷七月對於農民來說仍為大忙時節。1962年,村裡的老人們商量決定,將每年的跳會日期推遲到人閑場寬的正月,於是“正月會”也就誕生了。

  鰲頭儺戲原為二十四折,現存十八折,稱“過十八會”,主要表現上香拜佛、神話傳說、農事活動、三國故事等。儺戲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傳心授,目前可以查找到傳承人姓名的,已有九代。其中徐光輝、徐玉東是臨夏州第一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和大多數非遺項目一樣,鰲頭儺戲的傳承也出現了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狀況,瀕臨人亡藝絕的危險。為了更好地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地方政府和有關機構積極申報鰲頭儺戲為甘肅省級非遺。此外,還將鰲頭村定為“甘肅省儺文化保護傳承基地”,在村中修建儺戲碑,對現存的儺戲資料進行歸檔整理,組織編輯出版《鰲頭儺》,復制面具、制作戲服,並積極引導培訓年輕人學習儺戲。他們表示,保護、傳承鰲頭儺戲這一“棺材頭”上的珍品,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作者:徐光文,系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

(責編:鄒菁、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