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0年前雙墩陶塑人頭像:人類早期陶塑藝術珍品
“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雙墩陶塑人頭像與史前雕塑學術研討會”25日在安徽蚌埠開幕,中外60余位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工藝美術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與會,就距今7300年的雙墩陶塑人頭像進行研討交流。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闞緒杭介紹說,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像面部保存基本完整,通高9.2厘米、面寬8.4厘米。頭像造型寫實,形象生動,其額頭刻飾同心圓紋和鼻孔兩側面頰刻飾對稱刺點紋,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從早期到晚期發現陶塑人頭像額頭和面頰有刻紋符號的極其罕見,迄今僅見此一例。考古資料顯示其塑型+刻紋具有唯一性,是中國陶塑藝術史上的裡程碑,也是一件具有象征人類自我塑型、自我認知、自我欣賞和自我崇拜的審美觀的陶塑藝術珍品。
闞緒杭認為,雙墩陶塑人頭像刻紋應該歸於雙墩陶器刻劃符號類,其內涵“天、地、人”認知,是“天文歷法”標志性符號,在淮河流域一脈相承傳承幾千年,是淮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說,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頭徽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史前末期,不僅已經出現,而且成為流行。雙墩遺址陶人面的發現,似乎說明頭徽的出現還有更早的源頭。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朱泓稱,蚌埠雙墩遺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陶塑人頭像,是一件由遠古祖先創造出的彌足珍貴的精美藝術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研究館員認為,蚌埠雙墩陶塑人頭像初步釋讀雙墩陶人首額頭圖像應為太陽符,與常見太陽圖像相似,之所以增加線條,是為了與整體風格相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方向明認為,雙墩遺址目前發掘共發現633件刻劃符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刻劃符號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年代也較早的遺址,刻劃符號分為象形、幾何、其他三類,幾乎囊括了史前雙墩人生活的各方面,共同組成一幅7000年前的雙墩遺址圖景。
本次蚌埠雙墩陶塑人頭像與史前雕塑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蚌埠市政府共同主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