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革命根據地城口蘇維埃政權紀念碑。 劉恆旺 攝
“據三省之門戶,故名城﹔扼四方之咽喉,因稱口。”“城口”之名由此而來。
城口,秦屬巴郡,漢為宕渠轄地,隋唐屬通川郡宣漢縣,宋元屬通川郡通明縣,明屬達州太平縣,清道光二年設城口廳,屬綏定府。一九一三年改廳為縣。
近年來,城口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堅持全域旅游發展,做優生態旅游、做特鄉村旅游、做響紅色旅游,確立“巴山原鄉·生態城口”旅游目標定位和形象定位,圍繞打好巴山牌、生態牌、康養牌、原鄉牌、人文牌、紅色牌“六張名片”,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城口旅游業升級版,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人文城口
巴山星火勢燎原
歷史不會忘記: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地上有一塊浸染著無數優秀城口兒女鮮血的紅色版圖——川陝革命根據地。城口——就鑲嵌在這塊版圖的最東邊。當年曾經在這塊土地上戰斗過的原國家主席李先念曾深情回憶:“川陝革命根據地東起城口,西至嘉陵江……”
城口,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慶革命老區中,獨享“三個第一”和“一個唯一”的鮮明特征,即:城口是重慶市第一個打出地方紅軍旗幟的縣、第一個由地方紅軍解放縣城的縣、第一個迎來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的縣,唯一一個成建制建立了縣、區、鄉、村四級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老區。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紅軍的鮮血曾洒滿了這片紅色的土地,紅軍的足跡曾踏遍了巴山任水,紅軍曾在這裡點燃了星星之火,鑄成了燎原之勢。1929年,黨組織在城口、萬源組建了城萬紅軍,創建了川東游擊根據地。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揮師城口,開辟了城口蘇區。紅四軍、九軍、三十軍、三十一軍、三十三軍相繼在城口戰斗過,李先念、徐向前、王維舟、許世友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紅軍在城口的戰斗,實現了東調敵軍於預定戰場殲滅的戰略部署,策應了主力紅軍粉碎敵人“六路圍攻”,確保了生死攸關的“萬源保衛戰”大獲全勝。1935年春,紅軍撤離城口參加長征。當年,僅有5.7萬人口的城口縣,就有3000多人參加紅軍和游擊隊,500多人參加長征,470余人犧牲在長征途中。
何巴兒、彭長兒、范召兒、劉長娃、劉四娃、牟四女……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城口兒女,為了共和國的誕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金字招牌老臘肉
在全國,提到老臘肉,人們脫口而出的便是“城口老臘肉”。
城口老臘肉,數百年來經過南來北往的人口口相傳,已然成為城口的一塊“金字招牌”。甚至在很多外地客商看來,先有耳熟能詳的“城口老臘肉”,后才得知“城口”乃重慶一方縣域之名。
城口老臘肉,選用城口生態有機飼養的土豬宰殺,添加上適量食鹽、黑胡椒、丁香、香葉、茴香等幾十種中藥材進行腌制,腌制2-3天后,晾在竹竿上風干,然后精選青岡樹、九把香等多種中藥材和香料樹枝、硬雜樹,燃起裊裊青煙慢慢熏烤2個月左右制作而成。通過香料浸潤和香煙沐浴等十多道工序,秘制出的城口老臘肉其味獨特、其色悅目。
城口老臘肉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因其工藝獨特、香味純正,肉質精良、營養豐富,早已馳名中外,並遠銷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實現了從走出山門到走向世界。一塊塊金黃剔透、香味純正、肥而不膩的城口老臘肉,給人以齒頰流芳、回味悠長之感,令好吃嘴們趨之若鹜。吃上一嘴,便馬上感到一種濃濃郁郁、香香醇醇、滋滋潤潤的鮮美蕩氣回腸,讓人垂涎欲滴……
改革開放以來,城口老臘肉逐步走出山門,從傳統的自熏自食到“紅色臘肉”“愛心臘肉”,再到“綠色臘肉”“口袋臘肉”“休閑臘肉”,城口老臘肉產業一天天做大做強,並迅速成為最能代表城口地域特色的一張亮麗名片。2007年,“城口老臘肉”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集體商標﹔2009年,城口老臘肉制作工藝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城口老臘肉相繼上榜《重慶非遺美食地圖》《重慶味道地圖》《重慶年貨地圖》《重慶名片地圖》等。
乾隆御封雞鳴茶
說起重慶的歷史名茶,城口雞鳴貢茶榜上有名。
雞鳴貢茶是一種主產於重慶城口雞鳴寺一帶的扁形炒青綠茶。“古茶園,在八保雞鳴寺后。茶樹皆明時植。所產之茶,較他處諸茶細嫩,又獨早,其味清香,愈於凡品。”
雞鳴貢茶因雞鳴寺而得名。據《城口廳志》記載:“雞鳴寺,相傳建於東漢,東南有一白鶴井(山泉),茶樹皆明時種植,實屬多產茶,以是處為佳。”
雞鳴寺,位於永定山。史載漢光武帝劉秀擁麾巴山,追剿王莽,兵至永定山下,有雄雞曉唱,萬山回音,一時陰霾盡掃,光武帝龍心大悅,旨封雞鳴而建寺。
寺院歷經歲月滄桑,清乾隆年間,著名高僧德慫大師重修廟宇,待到高僧廣隆執掌雞鳴寺,雞鳴寺已是香火鼎盛不絕,寺廟飛閣流丹,院內古木參天。
一日,一對翩翩起舞的白鶴棲息於此,眾僧竟揮之不去。方丈廣隆忽然間合掌深悟:“阿彌陀佛,此白鶴乃上天茶使也!”白鶴舞於井,井中仙氣繚繞。於是廣隆潛心培茶研茶,數載之后,寺內茶樹竟丈高有余,且嫩芽如豆,綠裡透紅,清香入鼻。清明將至,廣隆沐身焚香,親採茶葉,按特別的工序制作出了上等綠茶,再舀白鶴井水沖泡,頃刻間,氣韻氤氳,香波裊裊,有茶入口,則香融經絡,味存丹田,一時神清氣爽,物我兩忘。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為收集地方名產,詔曰:“進獻貢品者,庶民可升官發財,犯人重刑減輕。”“雞鳴茶”就是時年城口“雞鳴寺”方丈廣隆創制並奉詔進貢之茶。乾隆皇帝親品后御封其為“雞鳴寺院內貢茶”,並吟詩“白鶴井中水,雞鳴院內茶”贊譽。自此,“雞鳴茶”歲歲精制進貢,乾隆御封“雞鳴寺院內貢茶”印模流傳至今。
生態城口
任河倒流八百裡
南唐后主李煜詞雲:“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道出了我國河流受“西高東低”地勢影響,大小河流自西至東、由北向南流淌為常規,滄桑歲月改變的只是河的流量、流速與河道,亙古不變的是河流的流向。
然而,在大巴山腹地流淌了數萬年的任河,她卻反其道而流之,先由東向西,后擊穿大巴山山脊折而向北流淌,從川入陝,在巴山北麓匯入漢江。或許是任河的“任”字帶有任性之意,改寫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自然法則,因此成為大巴山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觀。
任河,漢江上游最大支流,發源於重慶城口、巫溪和陝西鎮坪三縣交界的大燕山(古名萬頃山)的“三棵樹”。流經重慶、四川、陝西三省市,分上、中、下段,即上游名城口河、九江﹔中游名大竹河、北江﹔下游名任河、外權河(多指芭蕉口至權河流段)。任河上游即城口河由9條支流匯成,故又名九江。任河全長211.4公裡,流域平均寬度20-25平方公裡,流域總面積4871平方公裡,俗稱“任河倒流八百裡”,是全國倒流距離最長的內陸河流。
漢江,是中國內陸少數未被污染的河流,“南水北調”,一江清水送北京,送的就是漢江水。任河,是國內全段無污染的一條淨流,水質標准可自然飲用,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水源區。
因此,作為漢江上游最大支流且發源於重慶城口的任河,可謂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資源儲備庫。
瀕危崖柏現城口
崖柏,源於3億多年前,與恐龍處於同一時代,在1億4550萬年前的白堊紀繁盛一時,被世界林木研究專家組植物學家稱為世界上最稀有、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活化石”物種之一,是我國的“國寶”植物,被譽為“植物中的大熊貓”。
崖柏生長於800米至2100米的山上,生長速度極慢,一年長粗0.1毫米,目前僅局限在溪谷兩岸向陽的懸崖峭壁和山脊等人跡罕至的地段,結子母株及實生苗非常稀少,自然更新困難,種群現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被國際學術界定為世界極度瀕危物種,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
1891年-1893年間,法國傳教士鮑爾·法吉斯在城口南部片區首次採集到崖柏標本,收藏於法國自然博物館。
由於當時傳教士的標本隻標注其發現於大巴山城口咸宜溪,沒有明確的經緯度。此后100多年裡,曾有人多次到城口尋找崖柏,均未找到。199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曾將崖柏列為中國已經滅絕的植物,但中國專家對此持懷疑態度。
1999年,重慶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骨干調查隊專家在大巴山搜尋崖柏近半年,於當年底,終於在城口縣重新發現了崖柏野生居群。2000年,第3期中國《植物雜志》向世界宣布“崖柏沒有滅絕”,一時間,這一消息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2012年7月26日,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城口縣咸宜鎮明月村7組楊家岩,發現一株崖柏,其生長在懸崖絕壁之上,目測此崖柏地徑為1.2m,樹齡約500-600年。如此粗大、古老的崖柏單株,在大巴山區尚屬首例,堪稱崖柏“樹王”。
森林人家遍巴山
“以前誰知道,這裡的空氣、山水、風景能賺錢?但現在一切都變成了現實!”近日,城口縣東安鎮興田村“橋溝灣”大巴山森林人家老板周遠秀談起近幾年的變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前些年我們村的人搬出去一大半,他們說在外面才能掙到錢﹔現在大家都搶著搬回來,說在家開辦大巴山森林人家,也能過上好日子……”
周遠秀是城口第一批帶頭“吃螃蟹”開辦大巴山森林人家而嘗到甜頭的農戶之一。短短幾年時間,這裡曾經散落在山野林間的一座座低矮破舊的泥瓦房,如今變成了一棟棟鱗次櫛比、窗明幾淨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曾經這裡一年四季進來的外人屈指可數,如今這裡年接待游客逾40萬人次……大巴山森林人家,讓曾經一窮二白的“窮溝溝”,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窩窩”,昔日大巴山深處的貧困村,如今已蛻變成“全國美麗鄉村”和“重慶市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
凸顯“森林”和“人家”特質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其實就是一個大賓館,隻不過,是把房間開在了青山綠水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房間,不同的風格,這種獨具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目前城口已有1500余家,床位數達2萬張以上。這樣超大規模的特色賓館,坐落在大巴山最深處,堪稱世界旅游奇觀,也是世界酒店業的一大創新。
近年來,城口著力打造旅游業升級版,重點聚焦“巴山原鄉·生態城口”精准發力,深入挖掘原鄉、原味、原生、原貌內涵,讓游客走進城口,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遠離都市的喧囂,忘卻心中的煩惱,放慢匆忙的腳步,在這裡修身養性,找回鄉愁鄉情記憶,在這方“尋夢巴山而來、圓夢巴山而歸”的旅游勝地,讓“住森林人家、享清新空氣、吸負氧離子、聽巴山夜雨”成為城口鄉村旅游獨一無二的體驗。
環境好、天涼快、服務好、人熱情……炎炎夏日,大巴山森林人家“一床難求”。如今,一個個風格各異、特色凸顯、鄉土氣息濃郁、農家氛圍鮮明的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正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正點燃老區兒女的“后發趕超,綠色崛起”夢。
本版文稿由城口縣新聞中心提供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 【詳細】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 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