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拍賣畫作被兒童撕毀:“熊孩子”不可怕,就怕家長缺位

前幾天,又有一個孩子嚇著大家了。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上拍的畫家任伯年作品,被一名參觀預展的兒童撕毀。這並不是個案,如今隨著父母對孩子的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孩子進入藝術場館,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慘遭“魔爪”,“熊孩子”的名頭也越來越響。
隨著“六一”的到來,許多美術館、劇場、音樂廳、博物館都將迎來大批的孩子。這或許意味著劇場、音樂廳可能變成游樂園,博物館、美術館都將成為“無法無天館”,工作人員大概已經感受到了即將被“熊孩子”砸場的恐懼。
面對“熊孩子”的破壞力,其背后的家長們有一個經典的回答——“他還是個孩子!”是的,孩子還是孩子,但家長不是孩子了,“熊孩子”出現的背后其實是家長的缺位,有時候真正應該受教育的其實是家長。
許多家長看上去熱衷於讓孩子得到更多的藝術熏陶,但其實事先並未真正做功課,不了解如何正確地讓孩子通過合適的途徑得到更好的熏陶。有的家長甚至只是沉醉於孩子被藝術熏陶的形式,而並不在乎是否能夠真正得到熏陶。
比如因為“任伯年畫作被毀”事件,是否讓孩子進入拍賣會再次成為探討的話題,也有拍賣公司表示將來有可能拒絕孩子進入。事實上,拍賣會預展並不是一個讓孩子得到藝術熏陶的好地方,畢竟最好的作品還是在博物館、美術館。也就是說,正是父母一開始錯誤的選擇,導致了“熊孩子”后來會犯下那樣的錯誤。
要不是破壞了藝術品需要賠償,可能有的父母壓根不會覺得孩子犯了錯誤。2016年,上海玻璃博物館一件名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制品遭到“熊孩子”的破壞,父母不僅不阻止,反而全程在一旁幫孩子拍照。最終,藝術家將作品改名為《折》繼續展出,並在一旁配上損壞時的監控視頻。這樣的父母可比“熊孩子”可怕多了,也更應該多受一些教育。
在劇場、音樂廳同樣如此,既然帶孩子前來感受藝術,就應該提前進行相關的禮儀教育,劇場、音樂廳不是游樂場,不能隨意走動,培養孩子對藝術的敬畏感,才能讓他們更用心地去感受、理解、欣賞藝術作品。可惜的是,有些家長不能做到這些,以為把孩子帶進劇場、美術館就完成任務了,甚至很多時候孩子能夠專心看演出、聽音樂會,家長們卻在一邊玩手機、打電話,還有家長帶孩子剛走出劇場,就讓孩子在劇場門口小便,即使距離洗手間不過十來米。難道帶孩子接受熏陶的地方應該是一個可以隨地大小便的地方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最好的課堂,如果家裡這堂課都沒有上好,就先別急著去外面接受熏陶了。(牛春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