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新時代詩歌應提高境界,創造高格

2019年06月12日09: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偉大的文藝展現偉大的靈魂,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隻有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深邃的目光去觀察現實、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藝術的靈感去捕捉人間之美,才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筆者認為,當前詩歌的虛弱、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很多詩人忽視了境界的兩個重要維度。境界和意境是兩個有交集的范疇,作品意境見証作者創作時的人生境界﹔意境是“足跡”,境界是“歷程”。王國維把意境中“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理解成“欲”,提出“意即欲”。此“欲”不是七情六欲的“欲”,而是叔本華“生命意志論”意義上的“欲”,是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意即欲”將詩的境界與生命意志、人生、社會、時代緊密聯系起來。王國維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合乎自然,鄰於理想”揭示了境界具有不可或缺的現實根基和理想之維,“鄰於”二字生動刻畫了境界逼近理想的進行時態,凸顯了境界的理想性和生成性。

意境是詩人用意象塑造藝術形象的境界,是作品的藝術效果、氛圍,“意境”保留了詩人創造詩歌作品這一瞬間的人生“境界”﹔境界既有疆界、界限的意思,也有層次、高低的意思﹔境界和意境的含義有一定的重疊,正是這種重疊導致了人們對這兩個概念混用﹔意境和境界的關系,是詩人持續精進過程中精神足跡和精神歷程的關系。

詩是人性密碼,詩人的“現實自我”和詩中的“理想自我”分別隱喻著現實人性和理想人性。境界是詩人“理想自我”(藝術形象)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張力,通過詩歌意境顯現而照亮世界。詩人的生存狀態,決定詩中“理想自我”的生存狀態。詩歌“高峰”的誕生,一定關系著詩人“理想自我”的精神標高。一個孕育偉大詩歌的時代土壤激發詩人精神生產的沖動和創造熱情,產生了詩歌的“高原”。“高峰”需要詩人持之以恆,以自我經驗觸發集體共鳴,將創造進行到底。當前詩歌“有高原,缺高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詩人忽視了境界的生成性和理想性,忽視境界的生成貫穿於“人生在世”全過程。王國維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探索的就是高原和高峰的問題。意境還有深淺之別,境界使然。隻有區分意境和境界,才能從境界著手,回到生命意志這些本原性問題上,來提升詩中意境,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飛躍。

王國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當前正處於價值轉型期,詩歌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人性價值、道德價值、文化價值都在變化,何為高格?這是文化創新的時代命題。有兩條路徑有助於詩人提高境界,創造高格。

第一,突破現實局限,創造“境外之境”。詩歌不是敘述事情怎樣發生的,而是向人們描述事情怎樣更好地發生,優秀的詩人要想出常人想不到的好。簡言之,詩歌與現實關系,不是表現與被表現的關系,而是要從現實局限出發,展開詩的理想之維,引領現實向更理想的狀態發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原稿中所說:“自然中之物,相互關系,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寫之於文學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遺其關系”“限制處”就是一種突破現實局限、創造境界的方法。“材料必求之於自然”、構造“必從自然之法則”,都是言說“創造境界”的材料和原則。

從境內材料和法則出發,虛構出境外的“理想”,這不僅給出了詩歌的目標,還給出了實現目標的方法。通過詩人的想象和創造,從“境內”走向“境外”,需要突破現實的局限。這一創造過程需要詩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創造“境外之境”,才能激發詩人超越有限生命的宇宙感、歷史感、人生感。

第二,人在“事”上磨,從“自我”走向“人類喉舌”。新世紀以來出現的廢話體、垃圾派、口水化寫作,以及“梨花體”“烏青體”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這些詩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起熱潮,但少了“鄰於理想”的情懷,轉眼煙消雲散,談不上“人類喉舌”。“人類喉舌”關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是千千萬萬人的事。王陽明說:“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詩的意義、價值、夢想都誕生在詩人做“事情”的過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關乎實踐、關乎意境之“意”。王國維境界說提出的“合乎自然,鄰於理想”的兩個維度,要求詩歌不僅關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寫出符合人的生存發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鄰於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會”。隻有契合這兩個維度,才能寫出“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詩人不是一勞永逸的“職業”,“鄰於理想”就要求詩人永遠行走在路上,永遠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詩歌是人類自我認識的方式之一,我們不僅通過詩歌認識自我的性情,創造更美的人性﹔同時,在詩歌的創作、傳播、接受實踐中,人與他人、社會、世界相互建構,推動歷史發展。“境界”以“精神生產”的力量,通過“物質生產”,間接影響“世界”﹔“世界”又為“境界”提供鮮活的實踐沃土。如此前赴后繼,推動人們攀登在“世界-境界”的金字塔上。“精神生產”改變不了現實,隻有通過改變現實社會關系,才能解決現實問題。詩人在人生實踐中,體味酸甜苦辣,體會人間冷暖,使“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相互作用,將境界創造進行到底。詩意是最美的創意,詩人是偉大的創意人。詩中的美好創意播下心靈的種子,喚醒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宋湘綺(中南大學副教授)

(責編:陳燦、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