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陳發虎院士團隊古人類研究最新進展

丹尼索瓦人或從夏河縣來

2019年06月16日08:4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夏河人化石 劉曉倩攝/光明圖片

  在白石崖溶洞探方內採集的石制品 劉曉倩攝/光明圖片

  夏河丹尼索瓦人(以下簡稱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會暨專家咨詢研討會,6月14至16日在甘肅省夏河縣召開,會上發布了中科院院士陳發虎團隊關於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的最新進展。

  1.四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活場景隱現

  一枚發現於夏河白石崖溶洞的古人類右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5月初發表於《自然》雜志,從而引發了人們對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關注。蘭州大學副教授張東菊介紹,白石崖溶洞位於甘加盆地北側的白石崖山腳處,洞口高約5米,寬8米。洞口處有相對較平坦的通道。在洞穴入口約30~50米處,記者看到了此前進行發掘的兩個探方,共4平方米,根據地層分為十層,共採集了1400多件石制品,600多件動物骨骼。

  採集的石制品以石片、石核、工具、斷塊為主。動物骨骼保存狀況較差,以較破碎的四肢骨為主,鑒定出的動物種屬有犀牛、野牛、野馬等,與更新世晚期廣布歐亞大陸北方草原環境的“猛犸象—披毛犀動物群”高度相似。

  在採集的犀牛和鬣狗骨骼上發現敲擊和切割痕跡,經鑒定為人為活動結果。張東菊說,可以確定白石崖溶洞存在舊石器文化遺存,年代樣品正在測試,初步結果顯示遺址人類活動造成的文化堆積至少形成於距今四萬年前,應該為青藏高原最老的考古遺址。

  通過採集的石制品我們發現,夏河人使用的石質工具修整度較低,這說明其對石料開發沒有特殊需求﹔同時,在此地動物群組合以歐亞大陸晚更新世的代表性動物群“披毛犀一猛犸象”的主要種屬為代表,而動物骨骼上的切割痕跡進一步証明人類活動是洞穴內動物骨骼堆積的主要因素﹔此外,鬣狗可能有短時間佔據洞穴,但也曾成為古人類的狩獵對象。這些豐富的遺存為理解青藏高原舊石器人群的生業模式和對高原環境的適應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白石崖溶洞附近,還發現了兩處曠野型遺址——哇爾塔遺址(全新世早中期)和尼瑪龍遺址(晚更新世)。張東菊介紹,研究團隊將對白石崖溶洞進行全面測繪,再次申請對洞穴不同部位進行小面積發掘,完成2018年發掘材料分析和各項測試。

  2.神秘基因應源自夏河人

  丹尼索瓦人定名源於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此洞海拔僅有700米,在700米海拔的地方生活,並不需要適應高原缺氧的EPAS1基因,但丹尼索瓦洞發現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卻保存了這種特殊基因,直到科學家發現夏河丹尼索瓦人后,才找到破解這一謎題的新線索。

  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發現在海拔3200米的夏河白石崖岩洞。隻有長時間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才可能選擇出耐低氧基因。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金鑫教授說,EPAS1是低氧誘導調節通路中的重要基因,這一基因存在青藏高原現生人群中。夏河丹尼索瓦人的發現補上了EPAS1基因的最后一塊拼圖,據推測EPAS1基因很可能最早產生於夏河人,后又傳給現在的藏族人群。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說,丹尼索瓦人是一個神秘的存在。目前從牙齒的形態來看很難辨別其臉型,學術界也特別希望知道丹尼索瓦人長什麼樣。

  夏河人下頜骨形態、齒弓特征等,與其他中更新世人群有一些相似性,但也有明顯差異。對臼齒的分析顯示,它的尺寸非常大並且有第三齒根,臼齒有第三齒根的現象主要出現在現代亞洲人群中。根據對下頜骨綜合分析,它不屬於任何一支已知古人群或現代人群。高星推測說,可能這裡是更早的丹尼索瓦人發源地,而阿爾泰山地區的丹尼索瓦人可能是其后代。對夏河丹尼索瓦人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改寫人類演化遷徙的版圖。

  “在這麼小的發掘面積出土這麼多化石,說明白石崖溶洞是當時人類的生活家園。”高星說,可以將其與中國已經發現的同期古人類化石進行形態對比,有助於厘清中更新世、中晚更新世古人類化石之間的演化關系。

  (本報通訊員 劉曉倩 本報記者 宋喜群)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