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課本裡的絲綢之路

2019年06月16日08:5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課本裡的絲綢之路

海上絲路新篇章(中國畫) 鄭百重

絲路長歌(中國畫) 劉岩峻

鄭和下西洋(油畫) 任夢璋

絲路文明之遠古對話(中國畫) 胡洪波

絲綢之路(課本內頁) 資料圖片

樓蘭勝境(中國畫) 舒春光

  【課本裡的中國】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有一條不尋常的紐帶。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們在赤野沙漠中,或是在茫茫大海上,一程一程傳遞著文明的薪火,引出了無數傳奇故事,也點亮了東方和西方的世界。這條紐帶有一個浪漫的名字——絲綢之路。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從軍行(其四)》,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一道玉門關,憑借其絲綢之路重要關隘門戶的身份,成為眾多文人騷客的著墨之處。今天,人們重新將眼光聚焦到絲綢之路上。絲綢之路何以成為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道?絲綢之路於人類文明的意義何在?絲綢之路又為什麼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通史曉今,絲綢之路的精神內涵早已蘊藏在了數千年的深厚歷史之中。甚至,翻開中小學語文課本,便能夠尋得答案。

  “一座古朴典雅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那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飽滿,栩栩如生。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絲綢之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西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見証了中國人走出去的歷程。

  受漢武帝命,張騫西出陽關,歷經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終於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陸上通道。從此,悠悠駝鈴在這條道路上經久不絕、各國商人在這條道路上絡繹往來。隨著悠悠駝鈴傳遞的還有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各國商隊和中國商人將技術與文化帶向了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大量敦煌壁畫描繪了當時的商旅狀況,還原著這段豐富的歷史。

  玄奘西行取經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另一生動事例。

  “玄奘帶領人馬,越過雪山冰河,沖過暴風雪崩,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通過西域各國,來到天竺。玄奘在天竺游歷各地,朝拜聖跡,向高僧學經。玄奘的游歷,不但在佛學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帶了六百多部佛經,回到闊別十多年的長安。”(《唐玄奘西行取經》,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上冊)

  回到長安后,玄奘和弟子們一起編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書中詳細記載了西域各國、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地理情況和風俗習慣,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風土人情,極大地增進了中國對其他文明的了解,為開展對外交流提供了重要參照資料。

  有交流,便會有融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涼州詞》,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從西域傳來的葡萄酒,從東方誕生的夜光杯,在絲綢之路上相遇了,從此便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詩句,也道盡了絲路上頻繁的商貿往來和東西方文明的交相呼應。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琵琶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琵琶雖然屬於我國傳統民樂,但它的發源地卻不在中國,而是從西域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潯陽江頭,一把圓潤優雅的琵琶,一曲《霓裳》、一曲《六幺》,唱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絲綢之路故事。

  潯陽江頭夜琵琶,長安城下盡笙歌。千裡之外的長安城中,是李白筆下“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繁華市集。東西二市琳琅滿目,西方的琥珀、瑪瑙、毛織品,南方的柑橘,各國奇珍異寶在長安城的市集裡陳列。為了方便海上絲綢之路貨物的運輸,長安城甚至專門修筑了轉運潭。繁華的長安城,盡顯開放的大國氣度。

  唐宋之后,隨著指南針的出現和運用,在傳統的陸上絲路之外,海上絲綢之路也日漸興盛。

  “1405年7月11日,天氣晴朗,萬裡無雲。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鄭和遠航》,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28年間,鄭和的七次遠洋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鄭和船隊的裝備更是代表著當時世界的頂級水平。海上絲綢之路極大促進了我國和許多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鄭和在遠洋所到之處展現的睦鄰友好態度更是贏得了當地人民的贊許,直到現在,許多相關國家還傳頌著這個故事。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莫高窟》,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

  敦煌坐立在河西走廊西端,是東線絲綢之路的咽喉。2000多年的絲路商貿行旅,讓四大文明的印記融匯在了敦煌莫高窟。“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莫高窟被譽為“人類藝術殿堂”。歷經興起、廢棄、重生的跌宕命運,1600年的敦煌莫高窟成為中華民族開放、進取、誠敬、和平的重要見証。

  歷史,總是以獨特的密碼記錄下東西方在古絲綢之路相遇相知、共同發展的動人歷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互通中,逐漸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征的絲綢之路精神,這種精神早已印刻在中華民族的骨子裡、內化在中國人的基因裡。

   (本報記者 方曲韻 本報通訊員 杜芬)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