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山水之間”論壇探討數字時代都市生活中的山水意境

2019年06月17日14:1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記者陳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水畫中不僅有自然風光,還體現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從“悠然見南山”到“小橋流水人家”,山水意象蘊含的是人們對精神與心靈棲息地的向往與追尋。如今,我們該如何在數字時代更好地領悟山水意境?6月16日下午,主題為“山水之間:重返自然之道”的騰雲文化論壇在北京舉辦,邀請了包括藝術史學者徐小虎在內的6位文化大家,從藝術史、美學、音樂、建筑、新媒體藝術等多個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中山水意境如何在當代生活呈現,以及在數字時代建構新的自然哲學的可能性。

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宋代山水畫獨樹一幟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又簡稱為“山水”。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自隋唐開始獨立,到了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宋朝,文人雅客對於山水的熱愛更加突出。宋代山水畫獨樹一幟的繪畫技巧以及構圖方法,尤其體現著古人對山水意境情趣的追求。以山水畫作為媒介,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古人對自然的熱愛。

知名藝術史學家 徐小虎(主辦方供圖)

徐小虎在“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展示了山水畫裡中國人的精神線索。徐小虎認為,夏商時期,青銅器紋飾沒有山水或植物,沒有大自然,裝飾的目的只是展示自我的庄嚴與威武。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自然的山水逐漸在人心裡產生了一種形而上的享受與精神性的延伸。五代北宋時期,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北宋山水畫對層次的區分與強調,對山石、土壤肌理的細致勾勒無不表現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敬與歸屬。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史學者邵彥認為,宋朝是山水畫史上大師輩出的時代。邵彥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具有強烈真實感的宋代繪畫,從表現都市文化的建筑與人物活動,到追求山川氣象或湖山小景的山水和草木,在這些畫作所呈現的細節中可以直觀地看出宋人對客觀世界的逼真把握,其在某種程度上已接近西方寫實繪畫的傳統。宋代山水畫中濃墨與留白的對比,遠近的層次區分,粗獷與細致勾勒的不同使用,在差別中融合為山水與人相親的獨特意境。

建筑與數字藝術中的山水自然

浙江師范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法通過講述古人由“立中”而展開的“中”的觀念,闡釋了中國文化中獨特的宇宙觀以及山水美感。張法認為:“‘宇宙’二字皆有‘宀’,都與房屋有關”,“房屋成為宇宙,內蘊著房屋與天地的內在關聯,房屋一小宇宙,宇宙一大房屋,這樣的宇宙觀不但決定了房屋的性質,也決定了與房屋相連的山水的性質。”這種在“中”的觀念演進中所形成的整體觀,構成了中國文化中“人之房屋——地之山水——天之宇宙”相互關聯的獨特山水美感。

對建筑中的山水美感的追求在當代生活中也並未斷絕。紅磚美術館建筑者、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贛通過對紅磚美術館、耳裡庭、小岞美術館三件建成作品的山水實踐的展示,探討了庭園建筑學的可能。在紅磚美術館庭園相地中,通過挖池堆山,以展現山之高曲、水之低深。耳裡庭相地中,以林木疏密協調人與自然的生息。董豫贛在反思當代建筑與景觀專業日漸分離的現狀后,認為應以將山水景物作為核心的中國園林,來彌合人工建筑與自然山水之間的裂痕。

幫助台北故宮博物院做數字化展示的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擅長以多維度呈現筆墨山水的氣韻和意境。林俊廷認為,利用新媒體藝術實現中國山水畫中高度寫意的情境體驗,可以融合文化記憶與當下經驗,創造出更豐富的賞游層次,探尋更開放的感知體驗。

自然音樂藝術家陳志鵬將有著亙古節奏的自然音與傳遞氣韻節律的自然樂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生命的聲音——自然音樂。他認為,人類音樂來源於自然的人聲,它是與生俱來的。個體聲音的本來屬性是人類從古至今傳承內在延續的根本音,也是人通過內在回歸探索修習慢慢發出的聲音。

與會觀眾紛紛表示,通過論壇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都市中體會了詩意的棲居。

(責編:陳燦、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