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書法家趙熊:閱讀的習慣需兒時培養

2019年06月23日09:53 | 來源:西安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書法家趙熊:閱讀的習慣需兒時培養

  書法家趙熊  尚洪濤/攝

  “一日不讀書如一日未進食。”這就是書法家、篆刻家趙熊的讀書格言。讀書,早已經成為鐫刻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就連家中的衛生間裡,也有兩個一人高的書櫃。將衛生間變成書房,是他用碎片化的時間來查漏補缺的一種方式。在他看來,讀書並不在於追求功名利祿,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最好的人生開端,會滋養人一生的精神與氣質。

  家庭是引導孩子讀書的第一課堂

  如果說讀書是人生的精神財富,那麼向這座財富的銀行裡存入第一筆款項的,一定是父母。在人生起初的階段,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家中如果有手不釋卷的父母,那麼孩子就會在書香的氛圍中成長,無需刻意培養,讀書自然成為習慣。

  愛書的父親是趙熊人生的第一位導師。盡管那時生活不寬裕,家中九口人的生活全依靠父親一人的工資負擔,但在讀書方面,父親從來沒虧待過孩子們。

  趙熊告訴記者,自己1949年2月出生,百天之后西安解放,又四個多月后,新中國成立,幼時所接觸的書籍,自然都是“新”的。“我小時候看哥哥的小人書,記得有《洋鐵桶的故事》《白毛女》《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卓婭和舒拉》。后來,父親給我訂閱了《小朋友》雜志。上高小時,《小朋友》換成了《兒童時代》和《中國少年報》。上初中,又改訂為《兒童文學》和《少年文藝》。”趙熊說,“當時全家日子並不寬裕,但如果說要買書,父親從來沒有遲疑過。有一年過兒童節,父親專門買了《齊白石老公公的畫》畫冊送我當禮物。”

  時隔多年,回憶起父親在讀書路上的扶持、關愛、引導,趙熊仍記憶猶新。“如1963年前后,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中國歷史小叢書》和《古典文學普及讀物》叢書等,父親每輯必買。還有像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活葉文選》,父親也是陸續購買,自己讀完后再叮囑我們閱讀。至今,我還保存著一些四十年前中華書局印行的小冊子。另如父親留給我的《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歷代文選》等書籍,至今仍置於書架,是我經常翻看的讀本。”

  開啟自學式讀書之路

  強迫式讀書很無趣,如填鴨式硬灌,而按照自己的意願讀書,才最有效率,最能汲取養分。“文革”中趙熊學業中斷,隻得讀書自學。這時盡管無人督促,但因為從小打下的閱讀基礎,愛讀書早已是習慣。趙熊此時開始大量訂閱各種雜志,從中汲取各種專業知識。

  回想兒時以來的讀書生活,趙熊似乎與雜志結緣最深。“小時候是家裡一直給我選擇訂閱著雜志,后來是我選擇雜志,家裡掏錢。待我有了收入后,便完全自主地訂閱雜志了。1963年前后,我開始訂閱《解放軍文藝》。1976年以后,一些雜志陸續復刊或創刊,那時除了上海的《朝霞》月刊,諸如《地理知識》《化石》等,也都在我的‘掃蕩’之列。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每年我訂閱雜志約花費二三十元,幾年后便成了60多元,1988年近百元,1989年便漲為150元。於是在日記中感嘆‘往后恐怕真是連書也讀不起了!’誰知到后來,每年訂費竟高達六七百元。”趙熊覺得,如此閱讀,談不上“專”與“深”,但這種大量的“雜食”,自然也使自己獲益匪淺。

  碎片式閱讀不能替代讀書的儀式感

  進入網絡時代,聽書軟件、讀書軟件、各種視頻APP使傳統閱讀受到沖擊。在趙熊看來,各種讀書軟件的泛濫,也折射出當下人們生活節奏過快,導致讀書時間不斷被壓縮的問題。

  “讀書需要儀式感,這種儀式感隻有紙質書可以提供。聽書猶如灌書,當然可以將書中的知識點和要義聽進去,但是人的記憶力畢竟有限,這樣的淺層次閱讀,經不起反復咀嚼、消化。隻有注重讀書的儀式感,邊讀書邊提筆寫筆記,將自己的體會隨時記錄,以便將來查找時有據可依,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精讀。這種人工程序,是讀書軟件難以替代的。”趙熊覺得,讀書不可以改變容顏,但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搶時間、擠時間閱讀,與時間賽跑是唯一的辦法。“比如,新年伊始,我們可以按當年的計劃列出書目,隻要年末能讀完一半,就是初步勝利。三五年過去,自然與之前的自己有所不同,談吐、眼界、格局一定更勝一籌。” (職茵)

(責編:劉婧婷、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