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26日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鞏固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受國務院委托,雒樹剛當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他說,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舉措發揮了重大作用,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一是文化產品供給質量和數量大幅提升。文化精品特別是主旋律作品日益豐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等政治類讀物,以及《紅海行動》等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引起強烈反響。2015年至2017年,舞台藝術創作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4499部。我國已成為世界圖書出版、電視劇制播、電影銀幕數第一大國,電影市場規模穩居全球第二。
二是文化產業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標邁進。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3%,比上年增長12.8%(按現價計算)﹔增加值過千億元的省(區、市)已有13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5%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浙江和廣東。
三是文化產業服務民生的作用凸顯。2017年,全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138萬人,較2004年的873.26萬人增加了1.45倍。文化和旅游部門鼓勵貧困地區依托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支持建設了一批具有富民效應和示范效應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和特色文化產業項目。例如,貴州實施文化產業扶貧“千村計劃”,推動傳統手工藝標准化、規模化和市場化。
四是文化走出去取得積極進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以24個語種、28個版本在全球160多個國家發行660萬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可。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1370.1億美元,同比增長8.3%。(周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