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上古鹽都 心旅巫溪

2019年06月28日23:50 | 來源:重慶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上古鹽都 心旅巫溪

  

紅池壩花海

  雲台寺雲海

  寧廠古鎮

  寧河漂流

  通城鎮長紅村張家院子土牆上原址保護的紅三軍標語

  蘭英大峽谷

  寧廠古鎮賽龍舟

  人類前行的歷史,是一部嗅著鹽的味道不斷發展的歷史。

  鹽,是推動人類進化、促進人類社會進步,最早的物質文明之一。

  巫,是人類在懵懂時期,認知世界、解讀世界的早期哲學思想。

  重慶巫溪,以“巫”聞名,因“鹽”而興,先后建立過巫咸國、巫臷國,成就了古庸國、古巴國的輝煌,成為上古時期人們“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的逍遙樂土。

  巫溪寧廠古鎮的寶源山鹽泉孕育了五千年巫鹽文化的輝煌史詩:這裡保存著上古時期被人類發現並使用的地面自流鹽泉﹔保存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最險峻的古代鹽業棧道工程遺址之一的“巫鹽古道”。“巫鹽古道”是橫亙在中國版圖腹心地帶,連接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通廊之一﹔也是秦漢時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地域的重要交通要道。

  雲吞霧繞,靈山秀水,源自鹽的咸澀,巫的神奇。

  巫溪之旅,心靈之旅,讓內心安靜,讓心靈回歸。

  寧廠古鎮 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搖籃

  位於巫溪縣寧廠古鎮的寶源山鹽泉,是上古時期被人類發現並利用,現今仍然在繼續流淌的地面自流鹽泉。

  鹽,是促進人類生存、進化最重要的物質文明之一。

  因為有大量容易採集的鹽鹵水,以寧廠為核心的大巫山地區,成為早期人類聚居的地方。發現和使用鹽鹵的具體年份暫無考証,距今大約有500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至少在唐堯時期,熬鹵煮鹽已經發展成為成熟業態並因此先后建立過巫咸國、巫臷國,后成為古庸國、古巴國的屬地,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

  《四川上古史新探·巫溪鹽泉與巫文化》記:“寧廠寶源山鹽泉是最早被人類發現的地面鹽泉區,也是人類文化發育最早的地區,巫溪與郁山兩地所誕育的‘巫文化’與‘黔中文化’距今五千年以前便開展起來了,與中原解池所在的華夏文化誕生約略同時。”

  因鹽而興,以巫咸為首的“十巫”升降於此,採藥制鹽,形成了巫咸部落,產生了人類在懵懂時期認知世界、解讀世界的早期哲學思想:“巫文化”。

  “崇尚萬物有靈”“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巫文化”哲學理念,屬人類的早期文化、母態文化,對儒、釋、道等宗教文化和文學、藝術、政治、哲學、天文、祭祀、佔卜等眾多文化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於是,寧廠所在的巫山巫水成為中華文化中獨具神秘魅力的高地。

  歷經巫咸國、巫臷國、庸國、巴國、楚國、秦國數千年演變,寧廠在唐宋之際成為全國十大鹽都,歷史上曾設立郡、監、州、縣。“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一泉流白玉,萬裡走黃金”“天賦不滿三百石,借商賈以為國”,從人類早期在此發現鹽鹵,到公元1997年停產,數千年歷史進程中,演繹了一部巫鹽文化的輝煌史詩。

  數千年歷史發展中,以巫溪大寧鹽場為中心,以“鹽”為主要物質媒介,“巫”為主要精神媒介,向北陸路延伸到陝西漢中平原,向東到湖北神農架、十堰,向南水路沿大寧河直入長江,可到湖北宜昌、恩施、荊州等地,形成了延綿5000多年的“巫鹽古道”。“巫鹽古道”作為一條鹽運通道,也是商路、情道、兵道,是自然風光與珍奇動物出沒、珍貴植物生長之道,還是一條南北民族遷移、融合之道,是秦漢時期中央政府管控西南地區的要道,也是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溝通的廊道之一。

  因為鹽,在寧廠逐漸產生了最早的股份制、聯營制、個體制等多種商業模式,鹽道上形成了眾多商埠、口岸、村落、城鎮,匯集了眾多宮、廟、會、館、堂等商業組織形態。

  地處三峽腹地,交通極為不便的寧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富饒的巫咸古國,成為“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百谷所聚”的逍遙樂土。

  蘇軾在其《金鹽說》中寫:“……峽中大寧監,日有定數,若大商覆舟,則鹽泉頓增……”寶源山鹽泉每日出鹽是有固定的數額,如果因為大寧河水流湍急,運鹽的商人翻船了,是會影響全國鹽價的。

  如今,寧廠古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正成為新的旅游熱門地,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領略神秘的巫鹽文化風情。

  五句子山歌 巴文化的“活化石”

  自古巫風盛行的巫溪大地,因鹽和巴俗、楚韻、秦風影響,各種藝術特點互相影響、融合,形成了新的藝術形態,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獨有的特質。

  首先,就是流傳於巫巴山地的獨特民歌形式:“五句子”山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首歷史悠久的《擊壤歌》早已淡去了曾經的音律,但字裡行間所描述的意境卻令人神往:“帝堯之世,天下太平,百姓無事,有老人擊壤而歌。(《帝王世紀》)”老人怡然自得,逍遙悠閑,《擊壤歌》也成為了現今所發現有文字記載中,第一首以“五句”為表現形式的民歌。

  在清人沈德潛編著的《古詩源》,其卷一輯錄的103首古代逸詩中,就錄載了兩首“五句子”民歌,壓卷首篇就是這《擊壤歌》。

  聯系《擊壤歌》的古老歷史,可知巫溪的“五句子歌”源遠流長。

  熬鹽了,唱一曲:

  寶山神醫叫巫咸,架起爐子煉仙丹。

  制鹽採藥醫百病,一碗神水保平安。

  寶山靈氣是靈山。

  祭祀了,再唱一曲:

  外堂轉進內堂來,拋槍神靈下凡來。

  好拋槍來好拋槍,拋去長槍又短槍。

  驅除邪惡保平安。

  鹽民們日子苦,累了喝酒,醉了唱歌:

  炭老館喲踩煤炭,兩腳不停打轉轉。

  一雙赤腳劃出血,滿臉就像花貓樣。

  輩子莫想找婆娘。

  或借喻起興,或女子求愛,或借歌智斗,或韻味深長,前四句簡單明了,第五句一語破的,畫龍點睛,整篇語意連貫,朗朗上口,易懂易記,情感真摯,詼諧幽默,韻味深長。

  中國詩詞幾千年,但基本都以偶數句為基准,而“五句子”歌發源於巫溪,傳播於長江三峽和秦嶺巴山東部地區,可謂是全國罕見。這種獨具文學藝術特色的民間“五行詩”,是古老巫巴文化的“活化石”。

  在巫溪,“五句子”山歌又和流傳於古巴蜀間的竹枝詞有趣結合。

  在大唐盛世,竹枝詞遇見了劉禹錫和白居易,二人在寫竹枝詞的過程中,注意到了“五句子”的格式。

  於是,劉禹錫的《瀟湘神》:

  斑竹枝,

  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白居易,寫下了《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在唐代,靠著劉禹錫、白居易的《竹枝詞》,“五句子”山歌終於從山野走向了廟堂。

  今天的巫溪,“五句子”山歌已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成為領悟傳承千年文化的重要載體。

  紅軍標語 見証初心

  “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在巫溪縣通城鎮長紅村(原大興村)石門子張家大院老屋牆上,有一幅落款為“紅三軍政治部”的標語。 80多年來,這幅標語完好地保存在牆上,這段魚水情更深深地銘刻在群眾心中。 1932年12月15日,紅三軍在賀龍的率領下,進入巫溪,成為最早進入川渝的主力紅軍。 進入巫溪境內,紅三軍智取一線天、激戰七蟒峽,取得了入川第一仗的勝利。 穿越神農架原始森林、翻過陰條嶺、攀越大峽谷……12月18日,左右路軍在通城夏布坪會師后,部隊前往通城壩。隊伍經過通城鎮長紅村(原通城鄉大興村)時,天已經漸黑。因山路陡險,不宜夜行,賀龍便決定部隊就地宿營,司令部就設在還鄉團團總張傳鬆家的張家大院。 就這樣,司令部門外的牆上留下了“紅軍為窮人得到土地糧食和平而戰”的標語,並在標語的下面落下“紅三軍政治部,一九三二年冬,紅軍路過此地初次宣傳”等字樣。 這些標語通俗易懂、內涵豐富,是紅軍執行群眾路線的縮影。紅三軍進入巫溪,沿途留下了很多標語,現在隻有張家老屋這幅標語保存了下來。 這些標語最朴素、最直接地體現了我黨為了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初心。 紅軍到來之前,國民黨反面宣傳讓很多老百姓躲了起來。但紅三軍在巫溪5天,卻讓群眾從害怕轉變成了擁護。 “一字一橫長,紅軍美名揚﹔兵強馬又壯,回回打勝仗……八字兩邊分,我們愛紅軍﹔打富又濟貧,喜愛窮百姓……”紅軍離開后,在巫溪通城,一首《十字紅軍歌》流傳開來,至今還在老百姓中傳唱。 八十多年人們一直默默地保護著這幅標語,它至今還清晰地保存在土牆上。這“鏟不掉的標語”成為了一個傳奇,體現了我黨宗旨和信仰之光,讓群眾更真切地感受了“紅軍打富濟貧”“紅軍是窮人的隊伍”。 目前通城鎮長紅村正在建設紅三軍紀念廣場、紀念碑,“紅三軍小長征”在巫溪已經成為了一個弘揚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的品牌。

  陰條嶺 讓人神往的“重慶之巔”

  北緯30度,一個神秘的緯度。巫溪在這個緯度上,擁有兩個獨特的地理標志,讓人神往。

  一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陰條嶺,屬神農架原始森林余脈,幅員面積12萬畝,其中原始森林8.7萬畝,平均海拔1900米,主峰海拔2796.8米,是重慶市最高點,為重慶第一峰。

  自然保護區內有植物種類達1500多種,且含有大量珍稀瀕危物種,常見有銀杏、珙桐、臘梅、崖柏、紅豆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5種,是難得的“天然物種基因庫”。“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文王一支筆”“江邊一碗水”等奇花異草隨處可見,金雕、白熊、白狐、金錢豹、小熊貓等3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禽異獸出沒林間。

  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爾勒斯特·亨利·威爾遜,從湖北進入陰條嶺,採集大量植物標本帶到西方國家,為世界植物學編科做出重要貢獻。

  陰條嶺保護區,是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更是三峽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原始珍貴的生態保護區,有很高的科研和保護價值。

  林區內茫茫林海,無邊無際,雲蒸霞蔚,打虎坪、公母泉、萬蛇山、丟命坨、舍命灘、閻王鼻子、鬼門關等景點令人心驚膽顫,更有“野人”之謎、蘭英寨等讓人心馳神往。

  陰條嶺因連接鄂西、渝東,其險要之地自古就是寧廠寶源山食鹽銷往鄂西的要道,也是兵家必經之地,所以在這裡更不乏趙匡胤、張獻忠、賀珍、賀龍等歷史名人的奇聞趣事。作為神農架山脈在重慶境內的余脈,這裡同時擁有神農嘗百草、屈原筆下神秘莫測的山鬼、“野人之謎”等眾多人類起源故事的點綴。

  第二個奇特地理坐標是“雞心嶺”。

  雞心嶺(又稱金雞嶺),位於渝、陝、鄂三省市之交,海拔1890米,是中國版圖西南、西北、華中三大區域的交匯點,又恰好位於雄雞版圖心臟位置,有“自然國心”之稱。

  在嶺上殘存石碑上,陽刻著清朝“道光九年”、“雞心嶺”等楷書字樣,可見清朝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已有此稱謂。

  雞心嶺峭壁懸崖山體,雄奇險峻,奇峰兀立,上有三峰如筍,直插雲霄,大有“刺破青開愕未殘”之勢。“峰上壁立千仞,山下寸草不生。”雖地勢險要,卻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交通要道。古鹽道直穿雞心嶺,陝南鄂西鄉民吃鹽,肩挑背馱,徒步攀越,必經雞心嶺,除此別無它路。《鹽茶》載:“天不愛寶,養活無數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負,赴廠買鹽者,冬春之間,日常數千人。”

  現在雞心嶺上還有民歌留存:

  攀上雞心嶺,一腳踏三省。

  一條鹽大路,從古走到今。

  去時不知歸,歸來身失魂!

  從“重慶之顛”到“地理中心”,再到中國南方最大的高山草甸紅池壩,巫溪保存著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悠遠神秘的歷史文化遺存,讓人心有神往。

  歲月更替,滄海桑田。

  巫鹽的輝煌成為歷史,巫鹽文化的物質功能消散之后,精神功能卻得到了升華展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巫溪成為追憶和傳承古文明的重要地方,也成為現代都市人放鬆心靈、回歸自然的旅游神往之地。

  特別是以鄭渝昆鐵路巫溪支線、巫溪通用機場、6條高速公路(巫溪——奉節、巫溪——開州、巫溪——巫山、巫溪——城口、巫溪——陝西鎮坪、巫溪——湖北十堰)、大寧河花台港為統攬,巫溪在未來幾年將形成“公鐵水空”綜合交通格局,以嶄新的方式再次呈現昔日古鹽都的輝煌。

  同時,以大寧河、紅池壩、蘭英大峽谷等重點景區開發建設為支撐,巫溪正在構建“一心一帶三區”旅游發展格局,努力打造全國知名人文生態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區。

  秀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精彩的百姓故事,將演繹濃墨重彩的經典、煥發異彩紛呈的光輝、奏響綠色崛起的強音。

  本版文圖由巫溪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