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醒·獅》:打造傳承嶺南文化、助力灣區建設的新名片

湯詩瑤
2019年07月01日16:12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醒·獅》劇照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成舞劇,不生硬、不尷尬的太少了,《醒·獅》做到了雅俗共賞,做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情懷完美結合。”近日,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際舞蹈季啟幕,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歷史底蘊的舞劇《醒·獅》作為開場舞蹈再次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醒·獅》是我國第一部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民族舞劇,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出品、廣州歌舞劇院創作。該劇首次將嶺南舞蹈藝術與舞獅、武術相結合,創立了別具一格的舞蹈語匯,曾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2018年公演以來,好評如潮的《醒·獅》已成為新時代傳承嶺南文化、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名片。

傳統非遺煥發時代風採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傳統民間舞蹈,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因被認為有驅邪避害之效,每逢節慶或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舞劇《醒·獅》根據三元裡民眾反侵略斗爭史實編創,以舞獅少年阿醒和龍少的自我覺醒,講述了大時代風雲中南粵兒女精神覺醒、勇於抗爭的故事。

“醒獅文化生生不息,醒獅氣脈代代承傳。我們一直想做醒獅題材的舞劇,但直到2013年在一次採風調研中才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明確了以醒獅表現民族覺醒的核心主題。”廣州歌舞劇院院長、總導演史前進表示,如何將傳統非遺的魅力通過舞台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是舞劇編創的難點所在,為此他們花了不少心思。

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醒·獅》中的舞蹈設計幾乎都能找到其文化“出處”。此外,該劇還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扑、回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炫酷的觀感體驗無不體現著編創人員的智慧。

隨著《醒·獅》公演場次和觀眾好評的疊加,傳統非遺項目醒獅也再次換發新的生機。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就曾表示,《醒·獅》做得很有風格、有特色、有氣勢,“把傳統的東西尤其是非遺元素表達出來、搬上舞台,而且做得很精致,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精細打磨呈現匠心精品

《醒·獅》劇照

5年籌備、3年創作、13次劇本較大修改,連續5個多月封閉排練,首演之后又進行了3次整體修改提高,《醒·獅》成功的背后,是全體編創及參演人員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

總編導錢鑫、王思思說,該劇在創作前期,主創團隊多次走訪三元裡古廟、陳家祠、佛山祖廟、黃飛鴻紀念館等,跟民俗專家、文化學者開座談會,跟舞獅少年聊天,多方面了解嶺南歷史文化、民間傳統舞蹈、醒獅、南拳的精髓。

為將劇目中的舞蹈、舞獅、南拳更好融合體現,創排之初,劇院就請來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和全國武術冠軍馬小斌,分別為劇組作醒獅及武術指導,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對演員們進行“特訓”。

編導組和40多名舞蹈演員,在首演前的連續5個多月裡沒有節假日開展封閉排練﹔輕傷不下火線,主要演員高德瑞、依力凡、胡圖蘭、閆一研、朱瑾惠和全體舞蹈演員在編導組的帶領下克服一切困難,即使受傷也帶著護膝和護腰繼續練……“演員們的敬業精神讓我非常感動,雖然很苦、很累,但我們心裡知道,不這樣做就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錢鑫、王思思說。

不僅如此,《醒·獅》中用到的所有獅頭,均由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量身定做。經典電影《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中,黃飛鴻手中舞動的獅頭就來自佛山黎家獅。就連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黎婉珍也說:“對道具都這麼講究,可想而知你們對舞劇的打磨是多麼的認真。”

此外,舞劇在綜合呈現上也下足了功夫,啟用了優秀的新銳創作團隊,如青年作曲家王喆、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劉科棟、知名燈光設計邢辛、視頻設計胡天驥、服裝設計陶蕾、化妝造型王岩,以及廣州歌舞劇院的化妝師張江江、燈光設計馮章展、林印權,道具設計陳虛等。

天下難事做於易而成於細,全體主創和參演人員從上到下這種對精品的追求,鑄就了這部舞劇獨有的審美特征。“隻有精益求精的追求,獨具匠心的創新,才能以獨特的藝術氣質和精美的呈現贏得觀眾的好評與口碑。”史前進說。

屬意高遠講好中國故事

《醒·獅》劇照

在紀念三元裡抗擊侵略178周年展演時,當三元裡村的村民看到三元裡牌坊立在舞台、聽到“勝利歌”響起時,他們才發現,原來這座城市的文化歷史命脈和自己貼得如此近。

《醒·獅》雖然講的是廣州三元裡的故事,但也是優秀民族精神的縮影。舞劇序幕和尾聲部分加入的現代情景,也是為了表現醒獅文化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這部劇裡面灌注了我們對歷史血脈的想象,對當下的關注和對未來的展望。醒獅是廣州人的精神,也是中國人的精神,‘醒’代表著民族覺醒和民族復興的力量。”編劇羅麗說。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醒獅”也被列入“人文灣區”的一節,這讓主創們倍感振奮。

“《綱要》裡提到的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傳統文化,長期以來都深植於粵港澳三地甚至全球華人心中。”羅麗說,許多香港、澳門的觀眾及學生在看完舞劇后也深表認同,嶺南的尚武精神和家國情懷在舞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如今,舞劇的巡演讓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觀眾在收獲審美體驗的同時產生情感共鳴。《醒·獅》的招牌已經打響,但廣州歌舞劇院並不滿足於此。據制作人林凱彬透露,主創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努力把醒獅從舞劇打造成更大的文化IP,目前《醒·獅》已推出同名紀錄片與漫畫及周邊,深受各地觀眾的喜愛和追捧。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醒獅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也是精神力量的象征。尤其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作為新時代嶺南文化的一張新名片,《醒·獅》應該也一定能在其中發揮激發民族共情、凝聚磅礡力量的重要作用,為灣區建設注入強勁精神動力。《醒·獅》不僅要把廣州的故事講好,更要把新時代中國人的精氣神兒展示出來,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史前進說。

(責編:湯詩瑤、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