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專業書店“回暖”:不做網紅 唯耕精深

2019年07月05日08:3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專業書店:不做網紅唯耕精深

近日,北京人藝戲劇書店重裝開業,迎來了大批讀者。資料圖片

5月最后一天,北京海澱。北京外國語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裴玉芳來到外研書店當起了“兼職店員”,指導讀者買書、學外語,與她一起來的,還有四位北外退休教師。

6月底,北京西城。要辦一場題為“大歷史1920年代:十字街頭的周作人”的學術講座,地點應該選在哪?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言首先想到的,是北京魯迅博物館門口那家魯迅書店。

7月初,北京東城。劉躍將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父與子》擺在了北京人藝戲劇書店最顯眼的地方,作為書店的負責人,同時也是人藝的員工,劉躍希望讀者可以在話劇《父與子》在人藝上演前,關注到原著。

這幾幕場景,發生在北京一些專業書店裡。魯迅書店、戲劇書店、外研書店、北京社科書店、中國新聞書店……近日,記者走訪北京多家專業書店發現,這些中小型專業書店裝修簡朴,面積最小的隻有80平方米。它們不是熱門的“網紅打卡地”,卻是專業書籍的權威匯集處﹔這裡少有嘈雜的喧囂聲,卻常見專家學者講談的身影。近年來,隨著實體書店的“回暖”,不做“網紅”、唯耕精深的專業書店正在成為思想文化交流的新場所。

1、為了讓讀者多坐一會

6月12日,坐落在首都劇場裡的戲劇書店重裝開業,書店面積雖不大,卻已有15年的歷史,戲劇書店由北京人藝演出中心開辦。因為這家書店的存在,來看戲的人常說自己“既是人藝的觀眾,也是人藝的讀者。”

劉躍在戲劇書店工作了14年,接觸最多的就是來來往往的讀者。這些讀者裡,有戲劇學院的學生,有人藝的戲迷,有時常來翻書的人藝老藝術家藍天野,還有為新戲做知識儲備的濮存昕。

“在戲劇書店,我與戲劇仿佛又近了些。”讀者最能體會戲劇書店創立的初心,隋啟賢是人藝的老戲迷,他說,每次到首都劇場,他都會先走到書店裡,等戲開演。

“戲劇與書店,或許兩者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一個是瞬間的即時藝術,一個是儲存文字的文化場所,但兩者可以碰撞出美妙的火花,走進書店,你既是觀眾,又是讀者。”劉躍說,戲劇書店是首都劇場的一部分,書店在選書時十分注重對人藝觀眾的服務性,因為許多觀眾想在看劇后進一步了解原著。不出意外,戲劇書店銷量最高的就是老舍的《茶館》。

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門口的外研書店與戲劇書店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專攻專業書籍,都有多年的經營歷史,都經歷過一次轉型。

外研書店有25年的歷史,是北京最早開辦的專業書店之一,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主管,外研社與北京外語音像出版社主辦,依托這些外語資源,書店一度獲得了“在外研書店沒有你找不到的外語書”這樣的權威口碑。2017年開始,外研書店開始從一家主營外語教材的書店轉型成一個“與閱讀有關的文化空間”。

“為了讓讀者多停留一會。”外研書店總經理付帥說,隻賣外語教材的話讀者買完書就走了,為此書店增選了漢英對照版《鄉土中國》、中英對照版《莎士比亞全集》等大量人文通識類圖書。現在,外研書店的宗旨已是“來這裡,讀世界”。

2、辦一場講座,既不媚俗,也不學究

走進位於北京魯迅博物館旁的魯迅書店,書架上滿是與魯迅相關的書,牆上挂著魯迅的老照片。魯迅書店自2018年年末開辦至今,已經舉辦過十余場與魯迅相關的新書發布、學術研討活動。研究者、讀者在魯迅的思想光輝下,會聚在這裡。

魯迅書店由中原傳媒北京分公司與北京魯迅博物館合作開辦。書店從一開始就定位為思想性、專題性,中原大地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耿相新說,要把書店定位為一個研究魯迅的學術中心,一個團結全國乃至全球魯迅研究者或現代文學研究者的傳播平台。

最近,魯迅書店負責人張勝正在籌劃“魯迅講壇”,請專家學者講一些“既不媚俗,也不學究”的學術講座,張勝說,這類似於日本的一些市民講座,讓學術與大眾在書店相遇。“每當看到有許多陌生讀者自發來到書店聽講座,就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這麼多‘網紅書店’,拼顏值是拼不過了。”與張勝一樣,付帥也把大量心思花在了提升外研書店的文化品位上,例如,在每年社會學家費孝通誕辰時,與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一同舉辦“費孝通思想文化講壇”,講壇至今已走過5個年頭。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副秘書長、費孝通先生外孫張喆作為費孝通家屬代表一直參與其中,他希望“費孝通思想研究講壇”能夠一直辦下去。

3、這是一個新的知識生產體系

有人說,“這個時代,書店的定義一直在拓展”,今天的專業書店不只是售賣知識的場所,還是生產知識的空間。

在戲劇書店,有一本別處很難找到的書——波蘭作家亞當·密茨凱維奇的詩劇《先人祭》。《先人祭》被稱為“對於波蘭文化來說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而這部書的中譯出版與北京人藝戲劇書店息息相關。

2015年7月31,在北京人藝的邀請下,波蘭劇院將《先人祭》搬上中國的舞台,該劇在波蘭上演時曾引起轟動,“其影響力可以媲美《茶館》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影響力。”就在戲劇上演的兩天前,《先人祭》首部中文全譯本新書發布會在戲劇書店舉行,波蘭劇院院長克日什托夫·涅什科夫斯基為該書撰寫了介紹。波蘭語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易麗君對此事印象深刻,“兩件盛事湊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呼應,成就了中波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這是一個新的知識生產體系。”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楊慶祥曾隨“北京閱讀季”調研了北京實體書店的運營現狀與發展動向。該調研走訪了北京160家實體書店,調研成果集結出版了《北京閱讀空間漫游指南(2019—2020)》一書。楊慶祥認為,中小型專業書店裡的讀書會與學術活動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話題和現象。

楊慶祥說,專業書店裡集中了某一學科、某一專業的書籍,經常舉辦有思想內涵又相對比較專業的讀書會,有利於學院裡的知識分子把自己的思想與思考,進行一定范圍的傳播,這對讀者與社會的影響都是非常正向的。而書店裡的學術講座源自社會需求,在轉型時期,普通大眾對思想及知識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學者與讀者的互動。此外,其中還有文化機構、商業機構的介入,這些都是一體的知識生產過程。

7月4日,付帥發了一條朋友圈“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第三屆俄羅斯經典詩歌朗誦會,即將開幕”。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與外研書店一同舉辦詩歌朗誦會,再過兩天,書店就要迎接上百名俄語學者、工作者的到來。說起書店裡的故事,書店人總是滔滔不絕,因為人們以知識的名義相聚在這裡,新的故事總在發生。(記者 陳雪)

(責編:湯詩瑤、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