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奇峰石鐘山

很多人去石鐘山,是因了蘇東坡的原故。蘇東坡在《石鐘山記》中寫了他夜察石鐘山的經歷,文章行雲流水,變幻莫測,瀟洒自得,繪聲繪形與卓識妙理兼具,吸引著人們尋跡而至。
石鐘山因山上石頭能發出鐘聲而得名,屬九江市湖口縣。從九江市區出城往東,全程高速公路,跨過雄偉的鄱陽湖大橋,很快就能來到石鐘山的山門。與從《石鐘山記》中得到的印象不同,石鐘山並非危岩千尺、四面絕壁的湖中大島,而是三面環水、一面連著陸地的水渚高崖。湖口縣城半圍著石鐘山呈扇形展開,石鐘山山門正對著熱鬧的街市,非常方便人們登山觀景。
山門外是一片喧囂的繁華。街道上的汽車來往穿梭,“湖口全魚宴”的大幅招牌直入人眼,各種各樣的酒店、大排檔、商鋪一間挨著一間,老板和伙計熱情地招呼著南來北往的客人。一走進山門,卻又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靜謐的世界。這裡的游客隨性地倘佯著,動聽的鳥鳴聲不時傳進耳朵,微風夾雜著清新的花香環繞在你的四周,未及細細游覽,已然放下了心塵,期待來一次心靈的旅行。
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東坡先生的漢白玉雕像。雕像足有3米多高,被安放在正對山門的山坡之上,通身被清掃得一塵不染。每一名路過的游人都不禁要在此駐足良久,間或還有人要鞠上一躬。隻見眾人目光注視下的東坡先生背手而立,衣袂隨風微卷,面容和藹,很是恬淡自得。此景輕易就讓人想起了東坡先生與這方土地的不解之緣。蘇東坡從小聰穎好學,被歐陽修稱贊為“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他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黜,多次出入江西,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使江西眾多景點聲名遠播。在贛州八境台,他第一個提出城市八景概念,為后世模仿﹔在廬山,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絕唱﹔尤其是湖口石鐘山,更因他的《石鐘山記》聲名鵲起,引發定名原因千年之爭……
依依別過蘇東坡雕像,接下來是一條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階小道引領著游人前往景區深處。石鐘山海拔57米,全山面積約9萬平方米,體量不算很大。然而越走就越發現其精巧雅致,好一派江南園林的美妙風光。
據考古記載,早在商周時期,湖口先民就在此結廬為居,從事漁獵活動。自唐初到清咸豐七年,石鐘山曾有古建筑約50余處,但后來基本毀於歷次戰火。現存的古建筑群主要由清末湘軍將領彭玉麟主持重新修建。石鐘山的建筑集亭、台、樓、閣、塔、榭、舫、廊等20多種形態為一體,皆是依山就勢,因地制景,“各抱地勢、勾心斗角”。各種各樣的植物遍布山頭,古榆濃蔭匝地,香樟四季常青,紫薇搔首弄姿,梅花暗香浮動,櫻花輕盈漫舞,不大的山頭森林覆蓋竟達95%以上,僅木本植物就有200多種,與各式建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漫步其中,石鐘亭、懷蘇亭、昭忠祠、報慈禪林、浣香別墅、坡仙樓、臨湖塔等相繼巧妙呈現,一步一景。尤其是當你走進浣香別墅,沿著天河向前,過聽濤眺雨軒、芸芍齋,再至且閑亭,突遇石岩障前,幾欲返身而退時,卻有一座石板小橋,曲徑通幽,又見一石門洞開,豁然開朗,原來是“桃花洞口,漁人精舍”,讓人感慨別有一番洞天。
近年來,當地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和特色的基礎上,又新建了一批當代建筑,泛舟亭就是其中的絕佳代表。泛舟亭坐落在岩下水濱,需從臨湖塔旁援崖而下,經絕壁,穿洞、跨橋、過隙,一路曲徑陡險方能到達。這是一個不大的亭子,周圍亂石穿空,古樹倒挂,景致清幽。九百多年前一個月朗星稀的夏夜,東坡先生就在此岩之下,坐著一葉小舟艱難前行,湖水發出很大的聲響,山林中驚起的貓頭鷹淒厲地減叫,劃船人神情緊張,不斷催促快回。東坡微欠著身體,緊緊抓住船身,借著月光辨明了波浪沖擊下的岩壁布滿大小不一不知深淺的洞穴,風水相吞吐,哐哐啷啷作響,轉而笑語:“石鐘之名原來如此,凡事還是要耳聞目睹才算啊。”如今,靜坐亭中,閉目細聽,仍然可以親聆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之美妙聲音。
石鐘山又是一座有著豐富文化遺存的檔案館。這裡集中了大量的由歷朝歷代大家名流、文壇巨匠留下的詩詞歌賦、金石銘文、長短楹聯。它們看似散亂,實則本真,隻要細心揣讀,無不有跨越時空,望雲卷雲舒、看花開花落的感覺。先看碑刻和石刻,現存有200多處,最早的可追至唐代魏征書四言書“遵王之義”。這其中,名家名篇者有之,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蘇東坡的《石鐘山記》﹔勒碑記功者有之,遠如元代桑嘉依擊退紅巾軍進復湖口,近如清末湘軍曾國藩作昭忠詞記﹔隻言片語抒懷詠景者有之,如“力挽狂瀾”、“雲根”、“曠懷”、“犧牲救國”、“金石為心”等等。石刻“江湖鎖鑰”更是寫盡石鐘風雲。歷史上石鐘山為兵家必爭之地,誰控制了石鐘山,誰就佔據戰爭的主動權。從三國周瑜練兵於鄱陽湖,到朱元璋與陳友諒之戰、太平軍與湘軍之戰,石鐘山目睹了一幕幕慘烈的戰爭場景,也見証了歷史的滄桑巨變。再看楹聯,更是多不勝數,幾乎每一處建筑都有,其中昭忠祠更是達百余幅之多。這些楹聯文字質朴,多為即景抒懷之作,與建筑情景交融、相映生輝,更加增添了石鐘山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
遍游全山,意猶未盡。小小的石鐘山一草一木一石都承載著厚厚的歷史,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散文家、書畫家、軍事家、思想家爭相駐足於此。僅在東坡先生之前,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狄仁杰、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等等,都曾不約而同登此感懷。看來,石鐘山已遠不止是東坡先生筆下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常擊鐘鳴之聲的石鐘之山。
待站上山的最高處,頓覺天地寥廓。剛才還婉約動人的石鐘山,這時像一位堅毅的勇士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上,腳下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蒼茫浩渺﹔右手邊是中國最大的江——長江,直瀉千裡。千百年來,湖水北去、大江東流,石鐘山笑看大浪滔滔,水分兩色,一切盡在掌控之下。遠處匡廬秀色若隱若顯,近處舟輯雲集來往穿梭,傍晚時分更有霞光映水、漁舟唱晚。詩人看到此景,一定會無限感慨吐塊壘﹔畫家看到此景,一定會腕底煙霞流雅韻﹔軍事家看到此景,一定會想到“巋然天塹,誠不可忽”﹔忠臣節士看到此景,一定會感喟涇渭分明,忠奸不能兩立……
扼湖控江的石鐘山,如此的自然天成,再加上人文造化,造就了這世上獨一無二的“江湖奇峰”,中國不會有第二處,世界也不會有第二處。至此,人們也許明白石鐘山吸引無數慕名者紛至沓來,不僅僅是東坡先生的一篇奇文,終究大家同東坡先生一樣,都是大自然的朝聖者。
今人再游石鐘山,還當精心呵護這一上天的恩賜,給予它更高的禮遇,不斷豐富它的文化內涵,以達天人合一,使石鐘山之名飛得更高、更遠、更久!
(文章轉自:江西省旅發委官方公眾號“江西風景獨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