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朱虹

江西之“道”

朱 虹
2019年07月08日14:58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一、道、道家與道教

道首先由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所提出,他在僅有5000言的《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認為自然即是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本原,是世界的最高真理,世上的一切都由道而生。道又是萬事萬物運行之軌道,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總規律。

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由老子在繼承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的基礎上系統總結而創立。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証法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博大包容,主張清靜無為,反對爭斗。

而道教區別於道與道家,是我國的一種重要宗教,由東漢張道陵創立。入道者須出五斗米,又稱“五斗米道”。道教徒尊稱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其《道德經》為修仙境界的主要經典。他們一般以煉丹畫符、服食神藥等為手段,以引氣養生、修煉成仙為目標。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道教既是以中國本土思想為指導,又是在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宗教,在中國發揮著特殊作用。其對中國哲學、政治學、文學、音樂、醫藥、健康養生都有過較大影響,中國古代的庄子、鬼谷子、諸葛亮、劉伯溫等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都曾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擺脫前朝苛政、休息養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史稱“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魯迅先生評價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

二、江西之“道”的傳說

自古以來,江西的名山大川、風景名勝佔地十之有七,為道教的存在與生發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留下了許多美好傳說。

據傳,皇帝的樂臣伶倫曾隱居南昌西山養身修道,因伶倫稱洪崖先生,西山又稱洪崖山。他在此鑿井煉丹,取竹燒火,竹節爆裂,發出聲響。伶倫受此啟發,“斬竹做笛,恰五鳳飛鳴,合其音而定律”,由此成為中華音樂的鼻祖和樂器制作的發明人。

據《廬山志》記載,周威烈王時,匡俗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南漳山,學道成仙。“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由此得名。

流傳很廣、影響巨大的還有麻姑的傳說。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由此中國民間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麻姑十八九歲已得道,自言曾三次見到東海變桑田。她雖多經磨難,但屢用道法救人,而且青春永駐,三次現身都是十八九歲的少女形象,遂留下了“滄海桑田”“麻姑獻壽”“擲米成珠”等成語。她修身養性,得道成仙之地就在江西南城縣的麻姑山。

三、江西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與派別

江西是道教產生、發展、繁盛的“福”地。從源頭論,東漢張道陵在龍虎山創立天師(正一)道,江西成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從發展看,江西是道教繁盛之地。早期道教主要是三派,即龍虎山正一派、閣皂山靈寶派、茅山上清派,其中三派中正一、靈寶兩派均位於江西﹔宋元以后,龍虎山統領“三山符箓”,靈寶派、上清派逐漸合並為正一派,全國道教分為江南正一和北方全真兩大道派,一直流傳至今。在江西道教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著名道教人物,出版了許多道教著作,為道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張道陵與天師道

江西道教雖然源遠流長,教派疊起,高道輩出,但從現世看,影響最大的,非張道陵在江西鷹潭創立的正一派道教莫屬。東漢和帝永元初年(公元89年),張道陵為尋找修道寶地,來到江西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得名”,遂將此山改為龍虎山。江西有組織的道教由此開啟,張道陵成為中國道教第一人。此后在歷代封建政權的大力扶植和利用下,江西道教各門派逐步得到發展。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繼承祖業,開創天師道龍虎宗。龍虎宗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成長壯大,到宋時張天師已由一教之主,發展到提舉三山符箓,元代進一步被封主領江南道教。明初,天師道達到最鼎盛時期,發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民間廣為流傳“北有孔夫子,南有張天師”之諺,反映了其尊貴地位。盡管改朝換代不斷,天師道卻世代相傳,至今承襲了64代,歷經1900余年。

2.葛玄與靈寶道派

東漢建安七年(202年),著名道士葛玄來到江西閣皂山悟道修真。葛玄既是靈寶派的始祖,又是樟樹醫藥業的奠基人。他在煉丹過程中發現採集和制作了大量中草藥,形成了中藥中的“樟幫”,閣皂山也因此而成為樟樹藥幫的祖山。葛玄之后又有許多道人來此採藥煉丹,其中葛洪貢獻最大,他撰寫的《金匱藥方》是中國早期醫書和藥材炮制的典范。葛玄在閣皂山收弟子500人,傳授《靈寶經》。經其后人葛洪至葛巢甫,正式創立靈寶道派。南朝,陸修靜制定《靈寶經》35卷,編成靈寶科儀多種,於是靈寶派更為盛行。直至明代逐漸衰落,大約傳承了55代。靈寶派與其他道派不同的一大特點是,大量吸收佛教教義,把道教歷來以自己修煉功成得道為主的教義,發展為必須行善積德,普度眾人后才能成為神仙,此后神仙便也有了救苦救難的責任,更能為一般民眾所接受。靈寶派至今在江西仍有影響,如鉛山縣的葛仙山至今香火旺盛,方圓上百裡的鄉民都供奉葛玄。

3.許遜與淨明道派

許遜,吳赤烏二年(239)出生於江西南昌益塘坡。從小博文強記,一目十行。雖有學問,但不求功名,專事修道,希望用仙法道術,拯救人間時政弊端。朝庭聞其賢名,屢加禮命。許遜不得己任蜀旌陽令,上任伊始,提出了“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字方針,作為吏民共同行為准則。從此,縣吏廉潔從政,百姓民風淳朴。離任時大量百姓自願背井離鄉跟隨。許遜還是1700年前治理鄱陽湖水患、保護生態環境的水利專家。他不僅深入災區誅巨蟒,還教人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抗御洪災。他提出既要治水,更要治心。為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決心棄儒從道,收11位弟子,連許遜共12人,號為“西山十二真君”。許遜率眾人設壇傳教,發揚淨明忠孝之道。許遜升天后,他的后代在其舊居建起許仙祠,南北朝時,改許仙祠為游帷觀,北宋時,徽宗崇道,改觀為宮,號玉隆萬壽宮,為許遜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元朝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創立“淨明道派”,作為靈寶派的一支,奉許遜為教祖。相傳,許遜年過百歲,在西山得道,“舉家40余口,拔宅飛升”,連家禽家畜都帶去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由此而來。從此每年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百姓都會來朝拜,慶賀真君白日仙飛。萬壽宮在省內、國內和東南亞共建1500多處,宮內立許真君塑像紀念,成為江西商人聚居的會館,被稱為江西的象征。

四、江西道教的仙山瓊閣

江西道緣深遠,道教文化深厚。在全國道教“36洞天72福地”中,江西有5處洞天,12處福地,位居全國第二。5處洞天是:廬山洞、新建西山洞、貴溪鬼谷山洞、峽江玉笥山洞、南城麻姑山洞。12處福地是峽江縣郁木洞、南城縣丹霞洞、鷹潭龍虎山、上饒縣靈山、寧山縣金精山、樟樹市閣皂山、豐城市始豐山、新建區逍遙山、奉新縣東白源、廬山南虎溪山、都昌縣元晨山、鄱陽縣馬蹄山。這些洞天福地,既是道修之地,又是旅游養生的好地方。

龍虎山。位於鷹潭市,方圓200平方公裡,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蘢,碧水長流,並以24岩、99峰、108景著稱,陰陽相對,和諧共生,自然風光十分優美。國內一流團隊打造的《尋夢龍虎山》,在行進中觀看演藝、詮釋道教,美不勝收。在道教興盛之時,先后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現保存完好的宏大的天師府,是人們觀道的好地方。這裡至今被公認為“道教祖庭”、“中華道都”。

三清山。位於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為懷玉山主峰和信江源頭,自古享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無雙福地”之殊譽。三清山中有玉京峰、玉華峰、玉虛峰三座高峰,因三峰峻拔,如道教所奉的三位天尊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巔,故而得名。三清山北山現存完好的道教古建筑,共有宮觀、亭閣、石刻、石雕、山門、橋梁200余處,道教建筑遍布全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三清山自然風貌特色鮮明,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展示了豐富的花崗岩造型石柱、山峰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風光與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其代表是“東方女神”和“巨蟒出山”,被稱為“峰林奇觀”“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岩”,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

葛仙山。位於上饒市鉛山縣,是國家風景名勝區。站在山峰上眺望四周,九條支脈如九條蒼龍,盤旋騰躍,氣勢雄偉,人稱“九龍竄頂”。該山相傳因葛玄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至今,試劍石、道人石、龍舌池、七星井等仙人足跡猶存。

靈山。位於上饒縣西北部,距上饒中心城區僅20公裡。擁有世上罕見環狀花崗岩峰林地貌,中國最具特色的高山靈石梯田,江南最優的造型石地貌,共有108處景點。因其有一條長達20多公裡向南突出的雄偉壯觀弧形山體,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中華大地上巨龍的脊梁”。靈山又稱靈應山,是“有求必應”的“信之鎮山”,著名的道教名山。自唐以來,每年靈山各宮觀朝山進香大會鼎盛,以石人殿最為隆重。直至今日盛況空前,特別是上山索道開通后,進香者每年達40余萬人次。被譽為“奇石海洋、心靈之山”。

麻姑山。位於撫州南城縣,這裡山勢秀麗,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千古流芳的“魯公碑”,還有“半山亭”、“仙都冠”、“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等古跡仙境,是著名的洞天福地。麻姑廟是一座典雅、古朴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元君殿和被稱為“天下第一楷書”的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

玉笥山。玉笥山位於吉安峽江縣,風光旖麗,氣象萬千,蒙上了神秘道家色彩,產生過許多迷人的神話傳說。武帝南巡時,路過此山,天降玉笥,遂稱玉笥山。其山方圓40平方公裡,峰巒連綿不絕,自北向南有覆箱、太白、元陽、送仙等32峰。玉笥山自秦代以來,歷為方士、道士修真煉丹之所,成為江西道教名山。

以上所述,只是江西之“道”的滄海一粟。我們挖掘江西道教,是為了人們正確認識、研究和宣傳道文化,說明江西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江西鷹潭是“中華道都”,使江西成為道文化研究成果的展示高地,道家健康養生的新型福地,道文化產品創意基地,海內外游客道文化旅游體驗的目的地。使江西之“道”為更多人們所了解,成為江西文化旅游的一道靚麗風景。

(文章轉自:江西省旅發委官方公眾號“江西風景獨好”)

(責編:湯詩瑤、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