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嶺——中國鄉村旅游皇冠上的明珠
篁嶺正如其名——“篁”:一個戴著竹帽的皇帝,沒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卻享有天人合一之大自在——這裡是草民的“皇宮”,普通民眾的樂園。無論是誰,錦衣華服也好,清新簡朴也罷,都可以來到這裡,融入這裡,成為這天地之中的一份子。
這裡其實是一個小村庄。篁嶺坐落於“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縣東北部,懸於海拔600米的石耳山之上。100多棟古民居高高低低,挨挨擠擠,隨彎就坡,錯落有致地擺布在了百米落差的山窩之中。小村的對面,萬畝梯田大大小小、層層疊疊,一大片一大片,從溝谷到山腰,與群山擁抱著、依偎著,仿佛他們從來都是生長在一起的。晨霧起處,炊煙裊裊,村庄披上了青蘿面紗,忽隱忽現,猶如3D版仙境的現實存在。
山路數拐,走近村口,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水口林隨山採形、就水取勢,一下撞入了眼帘。這片樹林以“天然活化石”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為主,雜以香樟、香楓、銀杏、香榧、香桂、鬆樹等,共百余株,大多樹齡在五百年以上,其中數棵竟達千年以上。濃濃樹蔭,似書法巨匠,僅用寥寥數筆,就已然使篁嶺徽州古村的形象躍然紙上。
“水口”,指水源所從出之洞口,也是村庄的出入口。受中國傳統思想“天人感應”的影響,古徽州人對自然非常崇敬,認為草茂木繁則可生氣旺盛、護蔭地脈。所以他們十分用心地營造和建設水口林,將其視作村民命運和前程的象征,這也使得古徽州廣大山林得到了很好地保護。篁嶺的水口林正是徽派水口林的典型代表。在篁嶺,至今秉承著“樹旺丁”的精神契約。所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篁嶺人歷來樂於植樹插竹。對房前屋后、周邊的林木,自古禁伐,對違者實行“殺豬封山”,也就是對偷伐、濫伐林木者,全村人聲討,除處罰金並通告外,還要從當事人家中拖出生豬當眾宰殺,全村按人頭送肉。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不斷在與自然的交往中找到平衡點,使得今日之村落古樹環抱,從容寧靜,更使得鳥獸棲息,連瀕危珍稀鳥種黃喉噪眉也在此安家,與人和諧共處。
人都說,春之媚、夏之艷、秋之曠、冬之韻。篁嶺華彩萬象、景色迷人,四季的色彩和魅力在這個古老的村落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春天的篁嶺,啾啾鳥鳴,萬物復蘇。在春風吹拂下,小村恰似一曲節奏明快的音律。油菜花開,金蛇舞動,嫩黃飄香,與梨花賽雪、桃花嫣紅一道,交相輝映,繪成一幅無比浪漫、色調絕美的粉墨畫卷,美不勝收。
初夏的篁嶺,萬木崢嶸,競相吐翠。一抹山色聳入雲霄,“山青青兮欲雨,雲澹澹兮生煙”,遇雨天,水傾盤而下,或成瀑流﹔雨過天晴,或現彩虹。蔚藍天空、山林蒼翠、粉牆黛瓦,藍與白相間、紅與綠相配,酣暢淋漓,絢麗迷人。
深秋的篁嶺,天高雲淡,秋風送爽。陽光把晒樓喚醒,家家戶戶齊刷刷開始“晒秋”,地裡種的、山上長的、樹上摘的,黃菊、豆角、茄子、苞米、黃豆、芝麻、番薯、油茶籽,一起恣肆地鋪在晒架上。但也有有心人家,在大大的晒盤上,用鮮紅的辣椒、澄黃的稻谷拼成巨幅國旗,與別樣的古民居交相輝映,煞是喜慶。這“晒秋人家”的原創景象,加上梯田花海,就是一場宏大的多彩視覺盛宴,撩人心魄。
冬日的篁嶺,沉靜清和,萬籟俱靜。和煦的陽光伴著湛藍的天空,看著星點梅花盡情綻放,村子多了許多風骨和優雅。有時一場大雪,大地銀裝素裹,田間草垛堆白,小村格外妖嬈。
確實,青山掩映中篁嶺的色彩已經足夠令人驚訝了,但它不僅隻有這外貌的五彩斑斕,建筑才是它的厚重文化和內裡所在。走進小村,觸目所及,無數棟徽派明清古建筑完整地、直喇喇地豎立著,古巷、古宅、古橋、古井、古書院、古牌坊、古石刻、古戲台、古祠堂等一應俱全,仿佛在靜靜地訴說著古思、古幽、古韻、古脈。每一棟建筑既各具特色,又風格統一。面積最大的200多平方米,最小的隻有70平方米,不奢華,不做作,講究自然古朴、隱僻典雅,充分體現了徽州氣派。雕梁畫棟、翹角飛檐等優雅別致,水池、天井、正堂、榭閣等功能完善,門內石雕、磚雕、木雕工藝精湛、小巧玲瓏、雋永婉約,內裡則引入現代化住房、沖洗、衛生裝置,讓游客格外舒適,被稱為“門外五百年,門內五星級”,給人以“訥於外而雄於內”之感。
你看,佔地150平方米的“樹和堂”,原主人是歸隱臨川知縣曹鳴遠。此屋天井邊木柱上刻有楹聯“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中堂刻有曾國藩題寫的楹聯“高花風墮赤玉盞,老蔓煙濕蒼龍鱗”﹔邊牆上懸有唐伯虎的書法《吳門避暑》﹔這些明志寄情的楹聯書法告示后人:一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要有進取心、重仁德、心系家國、報效社會。
“五桂堂”,佔地200平方米,原主人明代商人曹永護,從祖輩而下,四代單傳,因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溫和謙恭,見義勇為,且樂善好施,常接濟與人,從不張揚,其子曹希賡續祖上善行,生五子,二十七孫子,曾孫、玄孫二百余人,傳為佳話。它告訴后人,隻要多行善舉,必有好報,必結善果。
“竹山書院”,佔地約200平方米,分前后堂,后堂分兩層,有教學區、讀書處、藏書樓和教師住的邊廂,是一所鄉村高級學校。書院大門的門樓磚雕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磚雕上分別刻有“喜上眉梢、望子成龍、兄弟登科、孟母教子”四個典故,寄托對后代子孫的殷切希望。書院的側邊牆壁上碑刻有“忠孝廉潔”四個大字,系朱熹為岳麓書院所題寫,代表書院以朱熹“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命”的思想作為辦學理念。幾百年來,全村耕讀之風鼎盛,人才輩出。
這裡還有清朝父子宰相曹文埴和曹振鏞的古宅。曹文埴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甲第一名進士,后官拜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晉太子太保,因其引徽劇進朝入宮,被尊為京劇的鼻祖。曹振鏞為乾隆四十四年(1781)進士,為道光帝師,歷任內閣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晉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曹氏父子宰相,操持朝政75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篁嶺雖然建筑很多,卻絲毫不顯凌亂,反而是肌理清晰,布置精巧,讓人有仰止之感。在村子中央,一條500多米的主街巷,當地人稱之為“天街”,挑起了整個篁嶺,成為全村的主通道和大客廳。與之相連的有“三橋六井(塘)九巷”,三橋即步蟾橋、安泰橋和通福橋﹔六井(塘)即五色魚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九巷即大豐巷、擔水巷、添丁巷、廳屋巷、團其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通過“一街”連“三橋六井(塘)九巷”,把這個地少屋多坡陡的小村庄打理的井井有條。前不久,天街還獲評2017年唯一的一條“中國特色商業街”。
近年來,婺源旅游在全國聲名鵲起,篁嶺這個昔日攝影家眼中的寵兒,也獲得了旅游開發者的青睞。2009年,採用搬遷安置與新農村建設結合的方式,通過市場運作,對全部古村產權進行收購,村民由山上搬至山下,住進交通便利、寬敞明亮的新徽派風格安置房。山上則充分挖掘特色和內涵,對原有古建筑進行進一步地科學規劃和保護,並將安置好的村民返聘回山上,完完全全保留古村文化“原真性”和村庄活態。下山的村民們都住上了設備齊全的新房,又得到了土地流轉和從事旅游工作的收入,這裡也成為了全國“移地開發、體外造血”扶貧新模式成功的典范。同時,他們還積極引入國際度假酒店品牌,打造特色精品度假酒店和民俗文化影視村。如今,漫步在天街,兩旁茶坊、名吃、書場、硯庄、古董、篾鋪等徽式商鋪林林總總、古趣盎然。篁嶺,這座“草民的皇宮”越來越名副其實,為海內外游客所共享,他們在此訪古拾趣、覽勝尋芳。2014年,篁嶺榮登第一屆“美麗中國·最美中國符號”品牌榜,成為全國15個獲獎單位中唯一的一個村庄,不愧為中國鄉村旅游皇冠上的明珠。
篁嶺,就是這樣讓人魂牽夢繞,有時像是大山的驕子,靜靜臥躺在深山之崖,沐浴天地的恩澤﹔有時又像夢幻般的人間仙境,雲遮霧繞,靜謐而恬淡,獨自與天地往來﹔有時更像世外桃源,靈動脫俗,斑斕如春,成為人們爭相追逐和向往的福地。
(文章轉自:江西省旅發委官方公眾號“江西風景獨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