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朱虹

禪宗聖地—宜春

朱 虹
2019年07月08日15:15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宜春以其泉水“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這裡名勝眾多,除溫湯富硒溫泉外,還有美麗的明月山與月亮文化、靖安的三爪侖、樟樹的閣皂山、豐城的洪州窯、高安的元青花、銅鼓的“偉人福地”等,都是旅游的好地方。大文豪韓愈在唐代就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與其他地方相比,江西宜春的自然和人文還多了一重宗教文化的底蘊,這就是禪宗。

禪宗,始於印度菩提達摩,因六祖慧能以前,每代隻單傳一人,類似堯舜禹之禪讓,故名禪宗。經六祖慧能創立頓悟成佛的禪宗教義,完成了禪宗中國化改造,在青原行思、南岳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的大力弘揚下,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流傳最廣的中國佛教宗派。禪宗非以宜春起,但禪宗的成型及繁榮卻主要在宜春。尤以唐宋以來,佛教禪宗文化在宜春這片土地上播種、生根、開花、結果,一派梵天佛國、禪宗聖地的景象。2011年,禪宗臨濟宗第48代傳人,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到宜春尋根訪祖,揮毫寫下“禪都宜春”四個大字。無獨有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也欣然命筆:“宜春是禪宗聖地”。海峽兩岸兩位禪宗巨匠都肯定了宜春在中國禪宗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宜春是禪都,因為禪宗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三位大師都在這裡有過重大貢獻。一般認為,確定禪宗教義的是六祖慧能,大興禪宗道場的是馬祖道一,始創禪宗戒律的是百丈懷海。宜春是慧能弘道傳法之地﹔靖安寶峰寺是馬祖道一所建重要道場,也是其圓寂之地﹔奉新百丈寺是懷海大師的住持修行之所,也是立下“天下清規”之地。佛教史上兩大重要改革創新均發生在宜春,史稱“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

叢林禪修解決了禪宗發展“硬件”的問題。早期禪宗從初祖達摩到三祖僧璨皆四處雲游,乞討為食,居無定所。從四祖道信開始,禪宗開始嘗試解決禪僧的吃住問題,但沒有形成制度性安排,少數大禪師至多是寄名於合法寺院,本人則離寺別居,或岩洞,或茅廬,大部分禪僧更是無度牒、無寺籍、動無彰記、隨其所止。居無定所帶來兩方面問題:從外部來說,大量禪僧行無蹤跡,游化為務,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的不穩定因素﹔從內部來說,沒有固定的傳教場所,就沒有交流學習的氛圍,不利於禪宗傳教。為解決這個問題,馬祖道一開始廣建叢林,聚眾授徒,建立集體勞作、共同參修的制度,“合眾以成叢林,清規以安禪”。馬祖道一在江西建有48座道場,絕大部分在宜春。從此以后,禪僧得以安頓,有了參禪悟道之所,從源頭上解決了禪僧流動不居的生活習性﹔馬祖提倡農禪並重,改變了不事生產、乞食為主的生活方式,從物質上保証了禪僧生活的自給自足。禪宗六祖慧能曾預言:“向后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這一“馬駒”,便是后來的馬祖道一。胡適先生稱馬祖為“中國最偉大的禪師”。馬祖建叢林為禪宗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輝煌與延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馬祖也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

清規戒律解決了禪宗發展“軟件”的問題。叢林越建越多,道場越來越大,出家人越來越多,為管理帶來新的問題。一方面,禪宗的實際生活、生產狀況與舊的戒律發生沖突,傳統戒律是不允許出家僧侶從事生產農作物的,若違反則視為犯戒。另一方面,居有定所、物產日增,百姓景仰、饋贈豐盛,產生了各種問題,寺廟如何管理?集體生活如何約束?生產勞動如何組織?物品怎樣分配?在這樣的背景下,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懷海禪師決心實行改革,他移居奉新縣百丈寺潛心研究,依據中國國情、地理、民間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我國佛教發展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中國佛教第一部管理法典《百丈清規》。懷海在清規中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並親力親為,將許多重要規矩制度化。到了宋朝初年,《百丈清規》被定為天下禪林必須奉行的管理條例,一直沿用至今。《百丈清規》是懷海對禪宗的重大貢獻,它保証了佛教的庄嚴性、崇高性、權威性和神秘性,使禪宗完成中國化改造,從制度層面推動了佛教禪宗的可持續發展。

宜春是禪都,因為禪宗在宜春得以定型和繁榮。禪宗始祖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曾有一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花”即是達摩,所謂“五葉”,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大宗派。一花開五葉后,禪宗才成為中國佛教第一大宗。后來臨濟宗下派生出楊歧、黃龍兩宗,故曰“五家七宗”。禪宗發展到“五家七宗”時,進入了極盛期,驗証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縱觀從慧能到五宗鼎立的二百年間禪宗史,可以說禪宗的全部繁榮過程,其根源都離不開宜春。宜春為禪宗各家的孕育繁衍、成長壯大提供了一塊充滿生機的沃土。

一花開五葉,三葉在宜春。禪宗五家中,就有溈仰、臨濟、曹洞三家發源於宜春。臨濟宗萌芽於宜豐黃檗,曹洞宗揚穗於宜豐洞山,溈仰宗結果於袁州仰山。馬祖道一、百丈懷海一系發展出溈仰、臨濟二宗,溈仰宗、臨濟宗的開創者都是百丈懷海的徒弟。溈山靈祐先於奉新百丈山師從懷海,后遷湖南溈山,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別創禪宗一派,是曰“溈仰宗”,仰山棲隱禪寺也成為禪宗溈仰宗祖庭。黃檗希運亦於百丈山師從懷海,后居宜豐黃檗。其弟子義玄遠赴河北臨濟院,又創禪宗一派,是曰“臨濟宗”,其宗派的最初產生地黃檗禪寺被公認為臨濟宗祖庭。曹洞宗創始人良價,系雲岩曇晟的弟子,曇晟亦師從懷海二十年。良價雲游至宜豐洞山,創建廣福寺,名聲顯赫。其弟子本寂后在江西宜黃弘揚旨義。后人將其師徒創立的宗法稱為曹洞宗。禪宗五家中,雲門、法眼二宗出現於五代。兩宗雖不發祥於宜春,但其法嗣們卻都相中了宜春這塊風水寶地以振宗風。楊歧宗創始人方會是袁州人,出家於上高九峰山,黃龍宗宗師慧南也是宜春的禪林學子。由此可見,禪宗“五家七宗”均與宜春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近些年來,韓國、日本、越南的禪僧到中國來尋根問祖,很多都要到宜春的祖庭來朝拜。宜春市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動,就目下而言,以宗教文化最頻。

宜春是禪都,因為宜春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重要禪宗文化遺存和文化傳說。馬祖道一歸真處靖安寶峰寺,有宋代建筑馬祖塔亭歷經千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懷海創建的奉新百丈寺一直祖燈相傳,佛光普照﹔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手書、鐫刻於百丈山巨石上的“天下清規”四個大字蒼勁有力,至今猶存。溈仰宗祖庭棲隱禪寺,宋元之際馳名於世,元仁宗敕寺額“大仰山太平興國禪寺”,並令程鉅夫撰文、趙孟頫書丹,作“大仰山重建太平興國寺碑”,碑文后被作為書法藝術珍品被清朝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堂法帖”,一直流傳至今。臨濟宗祖庭黃檗禪寺,歷來為僧眾朝拜的聖土,現存宗師、住持級的佛塔就有69座之多。宜豐洞山不僅是曹洞宗的發祥地,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古木參天、小溪潺潺,不僅有“逢渠橋”、“夜合石”以及摩崖石刻等古跡,也有“良價祖塔”和夜合山塔林,吸引著眾多的日本僧人遠渡重洋來此參拜。這裡還留下了許多美好的故事。相傳當年落難時的唐宣宗在百丈寺當沙彌時,遇上一位清純秀麗、朴實可愛的小姑娘。因受到寺規約束,不敢越雷池半步。后來唐宣宗回宮即位后即下旨到百丈山接小姑娘進宮,小姑娘被皇上尋人的隊伍嚇壞,就在吊樓上用一根繩子尋了短見。宣宗得知后悲痛不已,命人按照皇妃的殯儀,將小姑娘埋在了百丈寺左側的山坡上,並建了一座皇娘廟。

縱觀中國禪宗發展的歷史,宜春可謂風雲際會、璀璨紛紜。諸多禪宗祖庭集中於宜春這方淨土,無數法門龍象開堂說法於宜春的群山峻嶺之間。分布在各個縣區的近二十處禪宗寺廟,構成宜春五百裡禪宗長廊,雲蒸霞蔚,異彩紛呈。歷史上,黃檗希運、仰山慧寂、洞山良價、黃龍慧南、楊岐方會、末山了然等大德高僧在宜春弘道傳法﹔韓愈、唐宣宗、柳公權、裴休、陸希聲、黃庭堅、范成大等歷史名人因禪宗在宜春留下蹤跡。這些禪宗大師、文化名人薈萃宜春,交流甚多,佳話連篇,使得宜春成為禪宗定型、繁榮之地。

歷史給了宜春豐厚的宗教資源,這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今天我們應當倍加珍惜,保護禪宗文化遺存,挖掘禪宗文化底蘊,加強旅游開發和文化宣傳,使宜春真正建成國內外知名的“禪宗聖地”,“世界禪都”。   

(文章轉自:江西省旅發委官方公眾號“江西風景獨好”)

(責編:湯詩瑤、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