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素質教育發展的六大觀念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這裡的素質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素質。內在素質是指人們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包括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外在素質是指人們具有的能力、行為、取得的成就等。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考試作為當前社會條件下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選拔方式,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很多家境貧寒、沒有“背景”的孩子就是通過高考走進了大學,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梁。所以,考試作為評價、衡量教育和人才的有效方法,仍會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存在,現在就想讓應試教育退出歷史舞台,是脫離實際的。我們應該可以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試卷選題、考試方式中來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要正確認識兩者間的差異:應試教育在教學目的上片面追求升學率﹔在教育對象上主要是面向少數人的“英才教育”﹔在教育內容上考什麼就教什麼﹔在課程結構上重“主科”輕“副科”﹔在學生負擔上作業量大、考試頻繁、復習資料泛濫﹔在師生關系上是一種管與被管、灌與被灌的關系﹔在教育方法上學生是被動地學習﹔在教學途徑上是把課堂和書本作為教學的唯一途徑﹔在評價標准上簡單以“考分論成敗”。而素質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對象上是促使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通才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在課程結構上不僅平等對待所有課程,還注意開發校園文化等“隱性課程”﹔在學生負擔上嚴格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強調生動、活潑的學習﹔在師生關系上強調尊師愛生、平等交流﹔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在教學途徑上實行開放式的現代教育﹔在評價標准上確立社會實踐的評價權威,淡化分數的警告、懲戒作用。
新華社發 趙春亮 攝
二、素質教育發展的六大觀念
在教學實踐中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總的指導思想是,既要有升學率,又不唯升學率,不能用升學率一個標准評價學校,要建立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估體系,樹立有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的“六大觀念”。
1、正確的教育政績觀
各級黨政領導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否有科學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保証。判斷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關鍵應當看地方教育經費的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益,以及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各級財政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不應違背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貪大求全,搞大規模學校、大班額﹔不應用升學率作為唯一指標,對學校和師生進行排名獎懲﹔不應目光短視,姑息縱容當地學校的不規范辦學行為。各級政府要以更堅定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氣,真心實意地支持素質教育實施,堅決不給本地區和學校爭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名聲”和“榮譽”,引導學校排除各種干擾,安安靜靜辦學,克服浮躁和虛榮,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創造寬鬆條件。
2、正確的教育目標觀
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為本。具體來說,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辦好每一所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是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為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打下教育基礎。從人才培養目標來說,是要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基礎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以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為宗旨的素質教育目標觀,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3、正確的教育評價觀
理想的考試評價制度,可以實現“一手托兩家”,既能滿足對各類人才的選拔,又能始終把正評價導向、教育方向。然而,現行教育評價制度下,考試依然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對學生的評價仍然集中在考試分數上,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仍然集中在升學率上。為此,考試改革勢在必行,重點要做到三個轉變 :一是調整考試內容,變“為考試而學”為“為選才而考”,努力使考試科目和命題內容進一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實際,更科學地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探索分類考試,變“格式化”為“個性化”。要落實教育規劃綱要,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三是推行多元錄取,變“獨木橋”為“立交橋”。長期以來,高考是依據單一考試成績來錄取,很多學生因一次失利而影響一生。各地正在積極探索多元多次錄取機制,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為基本方式,同時積極探索多次考試、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和破格錄取等多種方式。
4、正確的教育人才觀
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有創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個模式辦教育,不能用一個標准去衡量、評價學生。要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專家、教授是人才,合格的勞動者也是人才。我們一定要轉變“隻有升學者是人才、唯升學者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長、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多結構的,社會不僅需要自然科學人才,也需要社會科學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社會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的勞動大軍。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不僅要知識豐富、學有專長,而且要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古今中外的無數事例反復証明:具有高學歷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沒有高學歷的人隻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完全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成為某一方面的優秀人才。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兩份名單給十個人看,問他們是否知道名單中的人,第一份名單包括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等幾位清朝的科舉狀元。第二份名單包括李漁、顧炎武、吳敬梓、蒲鬆齡、洪秀全、袁世凱等幾位清朝的落第秀才。結果十個人中,對第一份名單一個都不知道的有七人,對第二份名單中的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充分說明即使未考好也可以成才。
5、正確的教育質量觀
其主要的含義,就是要徹底拋棄以考分高低、升學率高低論成敗的舊觀念,樹立以各種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為標准的教育質量觀。考分和成績不是對學生的學習提供終結性結論而是主要說明學習的起點和新狀況。正確的質量觀,應當是發展的質量觀、相對的質量觀、多元的質量觀。發展的質量觀,即應當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凡是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的都應得到肯定。相對的質量觀,即對一所學校、一個地區的質量判斷,不能單純地使用一個統一的標准, 其目的在於正確對待不同地區 , 不同學校的教育水平差異,提高大多數地區和學校的積極性。多元的質量觀,即我們常講的“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就是要用整體、綜合的觀點,從過去僅僅看分數提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知識、勞動技能、個性特長和身體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質的提高,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採用多把尺度衡量。中小學校要進一步強化“以特色求發展,以質量求生存”的辦學宗旨,走內涵發展之路,改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情況,通過打造“一校一品”,來提高辦學質量。要切實發揮優質示范學校在提升質量方面的輻射、示范、引領作用,努力打造成為在江西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學校,為推動江西省基礎教育科學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6、正確的教育教學觀
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和關鍵環節。各中小學校都應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素質教育的教學觀,最根本的是要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科學學習與創造性地學習,教師必須徹底拋棄單純重視“尖子”學生,忽視一般學生 ﹔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死記輕思考、重傳授輕自學、重接受輕創造和重課堂輕課外的傳統教學觀。要運用現代教育科研成果,優化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和課程標准,既重視基礎課、必修課,又要開設更多選修課供不同能力與志趣的學生自由選擇。要切實解決課程和作業偏多、偏深、偏難問題,真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社會實踐,發展個人興趣愛好。要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不僅學會書本的東西,更要學會書本以外的知識。要將教育和文化很好結合起來,創造條件開設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課程,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