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王國維的早期教育思想

2019年07月27日07: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王國維的早期教育思想

王國維像

《王國維早期講義三種》

王國維 述 鄔國義 編校 中華書局

王國維先生書法作品

【讀書者說】

很多人並不知道,王國維先生除了在文、史、哲方面的學術成就外,還著力於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嘗試在近代心理學、倫理學、美學的基礎上,構建中國近代教育理論的開拓者。

早在1904-1906年期間,他在江蘇師范學堂任教時就曾講授過《教育學》《心理學》《教授法》等課程。其中《教育學》講義於2009年收入《王國維全集》,而《心理學》《教授法》近年來由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鄔國義教授覓得蹤跡,並合編為《王國維早期講義三種》一書,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

翻閱《王國維早期講義三種》,封面設計雅致,正文美觀疏朗。這三種講義雖為王國維先生譯述性質的作品,但“並不是完全照搬日本原文,而是有所選擇、刪改、增添,乃至改寫的部分”。它拓展了王國維的學術領域,為世人進一步了解、研究王國維早期學術活動提供了更多可以參考、借鑒的成果和資料,有著不同凡響的重要意義。而書中富有創建性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尤其值得品味、思考。

“完全之人物”思想之構建

對於中國教育的發展來說,王國維最大的學術貢獻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構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國維認為:“教育者,成人欲未成人之完全發育,而所施之有意之動作也。”教育活動有其獨特的目的和意義。針對這一問題,他極力推崇弗蘭利希“身體及知識不但為道德之方便(法),其自身有獨立之價值明矣”的觀點,從人的身體及精神兩部分協調發展的視角,明確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思想:“蓋人有身心二面,而心意中又有知識、感情、意志等種種之現象,故唯以其一部分為教育之目的,不可謂之妥也。”教育雖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於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為目的。“故教育者即體育、智育、情育、意育也。故身體健全,及知識、感情、意志之調和發達,此定教育之目的時,所不可不察也。”

同時,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為真善美的體現:“然其所歸,在使人之身心諸能力調和而發達,以達真善美之域,又得完全個人的生活及社會的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育必須注重德、智、體、美的有機結合,實現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協調發展,培養“完全之人物”。至於實現“完全之人物”的方法,王國維在《教育方便(法)之種類》中強調:“教育之方便(法)有三種:增進其身體之生活,必由衛生﹔堅固其道德的生活,必由訓練﹔長其知識,則由教授。”在三者之間的關系上,他強調相依相助,缺一不可:“衛生雖為體育之主要方便(法),然欲奏其功,不可無節制,勤勉諸德,又不可無衛生之知識,故必借訓練與教授之助。於訓練時亦然,非由衛生以健其身體,由教授以得道德之知識,亦不能達其目的。就教授言之,亦非由衛生及訓練之助,而於身體及心意上有必要之能力,則教授亦屬無效。”基於此,他強調:“要之,三種之方便(法),必互相統一,然后可達教育之目的。”

德、智、體、美“四育”的功能定位

王國維旗幟鮮明地對德、智、體、美“四育”進行了功能定位。關於“德育”的功能,他認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認為“德情者,人之所以為人所不可缺者也。”否則,“則全失人之所以為人之價值,而不免責罰者也。”二是認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必須達到這個目的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即“道德者,人之所以為人之要點,教育之力不可不專注於此,而視為最高之目的。”三是認為德育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榜樣的力量。榜樣是最直觀的教育方法,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

關於“智育”的功能,他認為智育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教育。在他看來,知識的學習是獲得其他能力的基礎,應該以直觀、觀念、思考這樣的次序進行。“蓋人之精神先於直觀得確實之基礎,而漸進於觀念,則教授亦當依自直觀而觀念,自全體觀念而部分觀念次之。”“思考者,知識之最高階級,人之所以異於動物者,以其有思考也。”通過直觀獲得的觀念,如果不經過思考整頓和組織,就不能成為高級的知識、科學的知識。由此他認為,智育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人擁有自由而敏銳的思考能力。

關於“體育”的功能,他認為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在他看來,教育分為體育與心育,兩者皆是培養“完全之人物”的重要內容。他在《教育方便(法)之種類》中強調:“教育之方便(法)有三種:增進其身體之生活,必由衛生﹔堅固其道德的生活,必由訓練﹔長其知識,則由教授。”在三者之間的關系上,強調相依相助﹔從三者的次序上,提出:“衛生最早,訓練次之,教授又次之。然非教授始而衛生與訓練即告終也。三者當並行而互助,既如上所論矣。”這些觀點蘊含了教育本質中最關鍵的兩個問題:一是體育的重要性,二是體育與心育的關系。從體育的重要性來講:一是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生必須具備好的身體素質,才能進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二是沒有好的身體,其他教育都會失去意義。

關於“美育”的功能,他認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樂。王國維堪稱中國美育第一人。在他看來,美育與智育一樣重要,且具有獨立的功能,其價值在於培養人們的“美情”。人對美好的事物產生愉快之感,對於丑惡者有一種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對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對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養一個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實質是“與人一種高尚之快樂﹔抑卑下之快樂﹔預防舉動之粗野、罪惡之不潔等,故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過清潔、有序和文明舉止所營造的環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繪畫、詩歌、音樂所具有的視聽之美,道德的行為之美,來喚起人們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達到美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的客觀認識

從廣義范疇上,王國維提出了教育以人類生活的目的為其目的﹔在具體細分的教育目的上,王國維提出了兩個確定教育目的的原則,他說:“再細察教育之目的,即雖人類一般之目的,而自特別之事情觀之。第一,不可不考本國之國體及歷史,而以養成適於國體之良國民為目的。第二,不可不依一個人之天稟,而斟酌其目的。”但人是非限定性的存在,是不斷發展的生命個體,教育無法預知一個人將來發展的必然之路,所以“然天稟必非限其將來之發達,又非教育者豫知之。故若太拘泥於特別之事情,反有害兒童之發達也。”因此,客觀認識教育目的尤為重要。

教授方法的協調統一

在《教授法》講義中,從兒童身心發展和培養優良國民的角度出發,王國維提出小學教育的目的是“在圖兒童身體之發達,授道德教育及國民教育之基礎,及生活上所必要之普通知識、技能是也。”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採取必要的教育方法,即“育成身體之養護,陶冶情意之訓練,及磨煉心意與以知識、技能之教授是也。”但是,如果這三種方法不能互相結合,也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他認為:“身體之發達,雖由於養護,然若無體操之教授,及節制清潔之訓練以助之,則其效甚少。道德教育及國民教育雖以訓練為主,然若無教授以養成道德上之知識與情操,無養護以圖身體之健康,則亦不能奏其效。而於知識、技能之教授,亦不可不由訓練以養注意勤勉之習慣,依養護以期身體之健康。足以見此三方法不可不一致聯絡也。”

王國維的教授法與其“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是相對應的,體現了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一致性。這些方法啟迪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各種知識、技能獲得的相關性,教學方法的相互作用。隻有各種教學方法協調統一,注重教學內容的次序性與一致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王國維的早期教育觀點是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產生的,可謂既放眼世界、融合中西,又結合國情、富有創新。雖有個別觀點具有歷史局限性,但不能否認,他的大多數教育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綜合改革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和重要的借鑒價值,值得我們思考和汲取。

(作者:胡德海,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高閏青,系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教育學博士)

本文圖片均選自《王國維早期講義三種》

(責編:丁濤、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