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呵護童心六十年

7月31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聯合主辦的“呵護童心純美60年——金波兒童詩創作交流活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
在中國,金波先生的詩影響過幾代孩子。他的作品大量被選入中小學語文和音樂教材。他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兒童文學作家,他是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詩人、作家。
這麼多年來,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我:金波先生為什麼得到孩子們的歡迎?清華附小教育哲學是“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我想說,在和金波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覺就是金爺爺不論是80歲、還是90歲、100歲,他永遠是“童年金波”。文學界還有個說法,叫“詩人金波”。那麼也試著圍繞詩人和童年,我從幾個故事講起我們心中的金波:
為兒童創造出理想國的“兒童金波”
記得十幾年前我聽一年級的語文《雨鈴鐺》。老師結合課文,介紹作者金波時候,讓學生朗讀金波名字,猜猜會是什麼樣。一個說,一定是金波帥哥,第二位說,可能是一位金叔叔,第三位、第四位同學也跟著猜,金姐姐、金爸爸、金媽媽。這個時候,老師從課件中放出金老師的照片,小朋友們使勁感嘆:“啊?!原來是個老爺爺呀!”在他們的認知裡,能寫出“沙沙響,沙沙響,春雨洒在房檐上……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來蓋新房。” 的人應該和他們一樣,也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帶著成長的力量,卻又不失浪漫的孩子氣的,就是“童年金波”。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金波老師的作品中流淌著對母親、對老師、對自然、對家鄉、對祖國的愛,但這種愛不是靠說教,而是努力採擷兒童熟悉和喜歡的形象,如樹葉、雨點、星星、鮮花、陽光,以此傳遞情感,呈現兒童的世界,並把這種關注與愛用兒童的口吻去表達,仿佛就像孩子們在說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比如《花瓣魚》中能讀出一種成全,成全兒童的胡思亂想,《小綠人》成全兒童的探索好奇。
簡單的表達豐富的感動,這也是“童年金波”。
這讓我想起自己曾當音樂老師時候,教孩子們學唱這首有金波老師創作后被譜曲,放在音樂教材裡的《小鳥小鳥》。二十多年前,我怎麼想到能像今天一樣親眼看到金波先生,可是,歌聲裡,我們和孩子一道,讓愛飛揚起來,讓孩子們對這春天的世界一見傾心!“春天裡,有陽光,樹林裡,有花香,小鳥,小鳥,你自由地飛翔……在田野,在草地,在湖邊,在山崗,小鳥小鳥,迎著春天歌唱……啦啦啦啦……”聽著我的歌唱,您一定會跟我一樣的感慨,金老師真是擁有兒童相通的眼、相通的心哪!
金老師的作品,選取的意象並不復雜,但流淌的情愫和表現的形式卻並不簡單。就這樣,愛春天,愛陽光,愛湖水,愛花香,六十年!六十年啊,這裡有多少風吹雨打、人事變遷。這背后該有一個怎樣的與兒童一道同呼吸、共命運的良苦用心。當今“不忘初心”,我想就是不忘生命的初念,詩人具有一顆童心,他的詩才真正屬於兒童。
與其說金波在寫童詩,不如說金波先生為孩子說出了他們詩意的生活,創造了兒童心中的理想國。
最好的母語教師“啟蒙金波”
金老師的作品,先后28次出現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數量僅次於老舍。我們的學生,就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樹和喜鵲》《國徽》《信》等課文中,在清華附小每學期給學生印制的《成志讀本》推薦的10首兒童詩中,在附小給學生推薦的必讀書目像《烏丟丟的奇遇》《花瓣兒魚》等作品中,和金老師以文談心、多次會面。不夸張地說,金老師是最好的母語教師。
一次我聽二年級的《我有一盒彩筆》。其中有一句“畫一個綠色的太陽,為了讓夏天涼爽”。有個學生認真地說:這是錯的,我爸爸說,太陽不能用顏色形容的,就是說“金色”也是不對的,只是看上去像金色的。年輕老師光忙著上課了,並沒理會。可這位學生依然很執著,在下面嘟囔著。終於老師發現了他,並告訴他這是創造與想象。下課了,我和這位老師走上前,繼續“解釋”,似乎他還在“這是不科學的,太陽不是綠色的!”思維中徘徊……事后這位老師專門請來了孩子的清華理工科爸爸。別說,在老師和爸爸的再一次交流中,孩子終於懂得,這個世界,有爸爸研究的科學領域,這個世界還有想象與期待的文學世界。
憑借金老師的作品,明白在生活真實的背后,還有一個藝術真實的世界的這位孩子,后來還仿寫了一段:
我有一盒彩筆,
我用它畫心中的夢想:
我畫寬敞明亮的教室,
為了讓小朋友都坐進課堂。
我畫高樓大廈,
為了街頭不再有人流浪。
我畫金色的太陽,
為了讓黑夜不再暗淡無光。
我畫藍天白雲,
為了讓世界變得明亮。
金老師的詩,用兒童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意象,勾勒出大膽豐富的表現空間,利於兒童想象與學習表達,看,這位小朋友沒有借用金波的“綠太陽”,用自己的“金太陽”想讓世界變得明亮。金老師不僅在用最美的母語進行創作,更是在用這最美的母語育人。
“我看見古舊的牆上,有斑駁如畫的字,隨著歲月風雲,在眼前跳動、飛翔。那些字,還原成象形,如日、如月、如鳥、如馬,都是神秘的圖畫。”這些具有母語光華的詩,不僅是美的,而且具有很強的音樂性,旋律感,音韻和諧,直達人心。聽《花朵開放的聲音》——
我堅信
花朵開放的時候,
有聲音。
它們唱歌,
演奏音樂,
甚至呼歡呼、喊叫。
蜜蜂能聽見,
蝴蝶能聽見,
那隻七星瓢虫也能聽見。
為什麼我卻聽不見?
我摘下的鮮花,
已停止了開放。
雖然沒有成人世界的那些標語口號,但一切的教化卻在其中了。這才是最好的詩教,最好的教育。中華詩教的核心精神,當然不是為了背多少詩歌,仿寫多少詩,而在於以詩歌養成兒童溫柔敦厚的心性,完善完美的人格。詩歌中蘊含著美好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是“啟蒙金波”。
有母性詩愛,更具父性醇厚的“爸爸金波”
多年前,清華附小承辦了北京國際兒童閱讀論壇。在這前后金老師兩次來到我們的清華附小,給我們的學生講座、參加我們的論壇、聽小學語文老師上課。我們還有幸到過金老師家中拜訪,看到金老師朴素而豐富的書房,接到金老師的贈書,聽金老師給我們讀西班牙詩人的名作《小銀和我》。
大家或許聽過,金波老師的白頭發裡藏著小精靈的故事。如果沒記錯,這件事就發生在清華附小。金老師來附小和孩子們座談,談到有一位學校的有位小朋友要一根他的白頭發,金老師覺得很奇怪的故事。清華學生緊接著問“您的故事怎麼那麼多,一定都藏在你的頭發裡,大概您的頭發裡藏著一個個小精靈吧……”。知道嗎?后來這位學生在日記中寫到:我的頭發快快長啊,快快白啊,這樣我的頭發裡也就藏著一個個小精靈啦,我就可以這樣給別人或者給我自己孩子講一個個故事啦!近日見到金老師,他的似乎白頭發少了一些,是否讓淘氣的孩子拔去了?這位小朋友再跟您見面,發現您的白頭發少了一點,他一定會說,祝福金爺爺啊,快快長啊快快長,長出白頭發,好給我們編故事﹔我的頭發快快長啊,快快長,長出來后,送給金爺爺,讓他的頭發裡面藏著更多的小精靈。
金老師的作品溫和溫婉,但他還是不同於女作家的創作,他更像一個懂教育、又會帶孩子玩的爸爸。今天的兒童缺少父親的陪伴,兒童渴望的父親,是一個可以躺在他們身邊,和他們一起編睡前故事,一個可以和他們一起打鬧,一起吹牛,一起探險的爸爸。《爸爸的鼾聲》想必你們一定讀過——
爸爸的鼾聲,
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車
使我想起美麗的森林
爸爸的鼾聲總是斷斷續續的
使我擔心火車會出了軌
咦,爸爸的鼾聲停了
是不是火車到站了
其實很多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品,恰恰就是父親給孩子講的睡前故事,比如《柳林風聲》。當我讀金老師的《兩隻棉手套》的時候,讀到鬆鼠爸爸,竭盡全力幫助鬆鼠一家尋找越冬地點的故事,特別是其中小男孩在鬆鼠爸爸的影響下,由不小心丟了手套到主動獻出手套,這正反應出男孩成長中父親這個關鍵形象的影響力。讀來讓人在感動中又產生深入的思考。
金老師說:“睜開眼睛看自己,已進入了老年﹔閉上眼睛看自己,還是個孩子。”此刻,代表清華附小所有師生,感謝這位童心未泯的長者,這位中國文學界“最接近安徒生的人”,他讓我們每天接受著詩歌的愛,同時也激勵我們借助詩教去播撒愛。就像走上人生之路,你必須邁開左右腳,我們要把課堂生活也變成詩,讓作家播出的兒童文學的種子扎下根,讓我們的心也長上翅膀,帶著這些經典之作飛到孩子心裡,共同為我們偉大祖國少年兒童的成長貢獻力量。 (作者竇桂梅,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