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端正小兒歌裡的大世界

2019年08月16日08:1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提起兒歌,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軟糯童音和輕快旋律。不過,倘若認真聽聽裡面歌詞,您恐怕就會恍惚——“打是親來罵是愛,那還是個好爸爸”“有了紅包,我們給你們表演一個舞蹈”,這是在謳歌“打罵有理”,還是介紹“討紅包秘訣”?

  諸如此類的錯位畫面,在當下的兒歌詞庫中並非罕見。文字粗陋者,以“掙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飯他全包”稱贊父親﹔價值觀迂腐者,仍持“爸爸去掙錢,媽媽管著家”的社會固化分工﹔物質化、成人化也甚是常見,“中了五千萬”“不做作業是好漢”等不忍卒聽。不乏家長對此“敬而遠之”,但又不得不接受另一種無奈:讓孩子唱著爺爺輩的歌。《一分錢》《賣報歌》《數鴨子》《捉泥鰍》等等,大多孩子根本無法進入當年的情境,隻能機械跟唱。

  今天的我們,對兒童的教育空前重視。琴棋書畫、思維訓練、興趣培養等,莫不是市場的消費熱點。但吊詭的是,早教培訓如過江之鯽,新奇玩具推陳出新,兒歌創作卻乏善可陳、停滯不前。原因是復雜的,最主要的恐怕還是兒童音樂創作沒有多大利益可圖,一首優質兒歌的性價比遠不如三兩句話忽悠家長購買課程來得高。而即便還在耕耘的創作者,似乎也和孩子們太過疏離。否則,隻要稍微走進那個童真的世界,孩子們或萌或嗔或嬌或賴,他們的天真爛漫就足夠激發靈感,又何至於販賣如此“毀三觀”的歌詞?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哼唱兒歌不是純消遣,隻要旋律歡快能“哄孩子”即可。它是一種審美教育,很多時候,孩子們就是從中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形成最初的價值觀和善惡感。歌詞優美還是粗鄙,意境澄澈還是污濁,對於孩童人格形成、視野開闊的影響大相徑庭。《讓我們蕩起雙槳》,曾在多少人的童年記憶裡留下碧波蕩漾、白塔紅牆﹔《歌聲與微笑》,用詞簡明活潑,長大再唱都不禁笑在眉間。或許正因如此,重視兒歌之呼吁近年高漲。比如美國圖書館協會提出,家長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唱歌、反復念誦兒童歌謠。

  小小兒歌,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布。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有人形容,“小孩子的歌聲是上帝賜給我們的一朵朵初開的花朵”。我們享受花開的美妙,就要好好關注它、呵護它。期待更多精品佳作,用愛心耐心細心去澆灌這些花朵,帶著他們打開美妙的音樂世界。

  (湯華臻)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