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文化產業園,成長的煩惱如何解

2019年08月18日08:3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四川會東“老電影院”變“文創園”,圖為在會東縣金江文化創意產業園裡,游客在挑選高原艾草產品。新華社發

  北京798藝術區畫廊、藝術中心等集聚,成為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標。圖為北京798藝術區舉辦文學藝術品展示會。新華社發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大墅鎮舊廠房變身藝術園區,助力鄉村文創產業發展。新華社發

  【文創視域】

  北京的798藝術區,風格各樣的畫廊、獨具個性的設計公司等集聚形成文化地標﹔深圳的大芬油畫村,從一個普通的客家村落轉變成為全球知名的油畫生產和出口基地﹔上海的田子坊,曾經的街道小廠、廢棄倉庫,裡弄的平常人家都增添了許多藝術氣息……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生長,各地興起建設文化產業園、推動文創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浪潮。在這個過程中,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中的文化產業園也面臨著文化主題不突出、同質化發展、經營管理難等困擾。未來,如何推動文化產業園從數量的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1、業態不斷涌現 融合發展成為趨勢

  在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產業數字化的程度也在不斷深入,“互聯網+文化”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指出,2017年,數字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1.03萬億∼1.19萬億元,總產值約為2.85萬億∼3.26萬億元。有專家認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時期。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和雲計算服務為支撐的創意產業園區將成為主流,文創產業與新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將催生出越來越多以文化科技為特色的數字文化產業園區。

  如深圳的鹽田國際創意港,以“文化+電商”“學院+園區”融合為定位,開創了“文化創意+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教育培訓”三位一體發展模式。西安的“浙文創·數創中心”,在高新技術的支撐下,匯聚了數字出版、網絡文學、文化電商、文創產品研發、數字創意、網絡視聽、多媒體制作、數字娛樂、智慧教育、大數據、雲計算等不同領域企業。北京海澱區正在打造以電子競技產業為核心的數字文化綜合性產業園,推動網絡游戲、數字出版、數字音樂等數字文化產業的集聚。上海的智慧灣科創園,園區裡的3D打印文化博物館、3D打印混凝土步行橋、智能微制造展示館、未來空間人工智能展示中心等格外吸睛。

  目前,一些文化產業園開始探索與旅游業、工業、農業、商業結合發展的新模式,打造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一些城市的文化產業園已經發展成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作為影視主題園區的橫店影視城,一年游客接待量超1600萬人次,已成為較成熟的主題游IP﹔一些城市開始思考利用城市周邊的土地建設創意農業園區,通過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打造新型農業文化綜合區。

  2008年前后,北京798藝術區的成功,打開了工業遺產改造升級為文化產業的先河。在北京,原首鋼的舊廠區升級改造為中國動漫游戲城,原北京京棉二廠舊廠房改造成為了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深圳,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華僑城LOFT創意產業園實現了創意融合生活、旅游、休閑的模式。重慶正在致力於把重鋼老廠區打造成工業文明展示窗口和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創意產業園……各地形形色色的工業遺存華麗轉身成為文創產業集聚的“高地”,老廠區在新產業的支撐下迸發出新活力。

  2、出文化主題元素 實現文化品牌效應

  作為文創產業的聚集地,文化產業園的文化元素是核心所在。影視動漫、休閑娛樂、時尚設計、科技教育……各類文化主題和功能的產業園區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氛圍和品牌效應。

  同時也有不少地方的產業園區,由於入駐企業布局分散,文化元素薄弱,面臨著文化主題不突出、同質化發展等問題。應當如何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園區,建立較為穩定成熟的發展模式?

  有專家指出,同質化現象是我國諸多園區在建設過程中盲目跟風導致的,盡管園區數量遞增但主導產業不清晰,缺乏領軍企業,未能形成明顯的集群效益,也未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

  專家指出,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提質增效,文化產業園區就要探索個性化定位,找到自身的核心資源,發展核心產業,確定自身發展的特色主題,有針對性地選擇入駐企業,並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在規劃設計中就明確自身的行業發展方向,確定自身在產業鏈條的位置。

  如深圳的大芬油畫村,青島的國際動漫游戲產業園,都是圍繞著某個特定業態發展的主題文化產業園區。

  從實踐來看,文創產業與地方特色文化結合是一條很好的思路。如上海的田子坊文化產業園,具有上海味道的裡弄是上海一道特殊的文化符號。北京高碑店傳統民俗文化園區、重慶的磁器口民俗文化創意產業園等,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緊密結合起來。貴州毛南族風情園、拉薩西藏文化生態園等則充滿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有的園區選擇與傳統文化、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凸顯更為厚重的文化內涵。如四川三星堆文化產業園,依托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和悠久的古蜀文化,與現代時尚文化結合起來。成都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范區,以邛窯遺址為核心,布局邛窯遺址核心區、十方村民宿聚落、文博產業園、文博樓宇經濟區、南絲路手藝達人街區等多個功能區域。

  在文化園區發展較為成熟的上海,各區也開始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各有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實現多元化發展。如浦東打造電競核心功能區,黃浦打造“演藝大世界”,徐匯推進人工智能+藝術品產業,長寧加快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青浦推進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園等項目建設。

  3、善產業發展鏈條 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文化產業園大量涌現、快速發展的今天,仍有大量園區尚未發展出成熟的商業模式,園區內並未形成能作為支撐的產業鏈條。由於企業布局雜亂,導致了文化產業園名不副實,淪為“文化地產”,依靠房地產盈利維持,或直接因為經營不善而慘淡離場。

  有專家指出,一些園區在前期的頂層規劃設計上就存在問題,缺乏長遠規劃,對市場行情與周邊環境調研不足,對園區本身文化創意的核心定位不准確,最終導致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可發展空間不大,效益轉化后勁不足。有些則是政策轉化不接地氣,管理水平較低,也缺乏對企業的系統的產業扶持體系。同時,專業人才的缺失也是一項重要的制約因素。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模式亟須從追求數量增長轉化為追求提質增效,成熟的文化產業品牌、完整的產業鏈整合、優美的創作環境以及體驗式服務都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

  專家認為,文化產業園區必須探索自身的商業模式,探索適合的盈利渠道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園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的關鍵在於建立園區內部的“文化共生系統”,處理好企業之間、園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要對入駐園區的企業設置一定門檻,與產業鏈有關的企業方可入駐,以實現政府、園區、企業利益一致、合作共贏。

  “文化產業園區良性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園區與文化企業在資金鏈、信息鏈等資源的深度合作。”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應實現入園企業驅動型運營的模式,從產業鏈各環節為入園企業提供軟硬件結合的各項綜合服務,提供技術支撐、文化金融服務與綜合服務支撐,並通過產業資源整合、資源共享提升企業成長力,實現產業間融合發展,從而降低成本並綜合提效。

  在政府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對園區的支持政策,健全商業服務配套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理性的規劃設計,在民間投資熱情高漲的態勢下,嚴格防止產業泡沫的出現,重視文化產品內容質量的提升,以嚴格、匠心的態度打造產業集聚模式。

   (記者 魯元珍)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