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紅色文化閃耀林海雪原

2019年08月25日08:2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色文化閃耀林海雪原

  八女投江雕像 圖片由牡丹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干部職工在孤榆樹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開展教育活動 圖片由牡丹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楊子榮烈士陵園 圖片由牡丹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8月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烏斯渾河畔,暑熱已悄然退去,幾場大雨過后,河水卷著泥沙湍急東流。旁邊,一座高聳的紀念碑,碑上“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八個大字庄嚴肅穆。1938年深秋,以東北抗聯五軍一師婦女團教導員冷雲為首的8名女戰士,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在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后,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挽臂投江,壯烈殉國。

  “你們知道嗎?這八名女戰士,最大的隻有23歲,最小的王惠民剛剛13歲,她們的平均年齡才19歲,才19歲啊!”在八女投江遺址陳列館裡,90后講解員講解時聲音高亢,眼含淚花。

  如今,整整81年過去了,歲月在銘記中凝固成永不泯滅的悲壯,“八女精神”在生者的記憶深處熠熠生輝。

  抗聯第四軍、第五軍的創建地、人民空軍的起飛地、東北軍區炮兵學校的誕生地、北大荒精神的發祥地……牡丹江市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較早建立組織並開展活動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保持密切聯系的重要紅色通道。這裡是一座英雄之城,涌現出馬駿、八女英烈、陳翰章、姜墨林、楊子榮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他們的英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可歌可泣。

  近年來,牡丹江市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繼承、保護和弘揚,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專題調研,對紅色文獻、資料、實物和文藝作品等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分級分類登記備案,編制了《重點革命遺址名錄》《革命紀念設施名錄》《著名革命英烈名錄》,編制完成了牡丹江紅色文化地圖等,傳承黑土地的紅色基因,全面打造“紅色文化之城”。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一本書《林海雪原》、一部戲《智取威虎山》,讓剿匪偵察英雄楊子榮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牡丹江海林市作為楊子榮的戰斗地和犧牲地,在原有基礎上高標准建設了楊子榮烈士陵園紀念館,在楊子榮剿匪紀念地初步建成了“紅色長廊”“英雄廣場”“九群二十七地堡”“威虎山剿匪紀念碑林”。

  一株古樹,歷經風雨,傲然挺立。一個民族,歷經磨難,生生不息。在牡丹江穆棱市孤榆樹村,當年的東北抗聯密營地變成了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黨員們身著抗聯服裝,重溫入黨誓詞,重走抗聯小路。感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回顧著那段最為慘烈、最為悲壯的抗戰歷程,鏗鏘的入黨誓詞在每一名黨員心中回響。

  位於牡丹江綏芬河市花園路黎樹街2號的“大白樓”是一座典型俄式風格建筑。“在黨的‘六大’召開前后,許多代表入境后曾下榻於此。”工作人員介紹道。如今,這裡成為中共六大暨綏芬河紅色國際通道紀念館,免費對公眾開放。

  依托中東鐵路,共產國際在中國設立了秘密交通站,中共在綏芬河、哈爾濱、滿洲裡等地設立了地下交通站,綏芬河成為早期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保持密切聯系的重要通道。這條中國革命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紅色國際秘密通道,留下了早期革命家開展工人運動、組織武裝斗爭、參加中共六大的光輝足跡。

  牡丹江市擁有數量眾多、極為珍貴的革命遺址遺存,其中馬駿紀念館、楊子榮紀念館、侵華日軍東寧要塞遺址、“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綏芬河紅色國際通道紀念館等5處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人民空軍起飛舊址、鐵嶺河大橋碉堡、侵華日軍老黑山工事遺址、牡丹江警察公署舊址、蘇聯紅軍無名烈士墓、蘇聯坦克紀念碑……這些紅色文化遺址遺跡,既是我們黨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歷史見証,也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如今已固化出獨一無二的城市記憶,閃耀著與眾不同的城市榮光。

  “牡丹江將不忘紅色歷史、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提振奮發有為的精氣神,讓紅色文化成為廣大干部群眾團結一心、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動力,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斗精神把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牡丹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蘇說。(張士英)

(責編:劉婧婷、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