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攜58台古董相機參展平遙 回望攝影術誕生180年

從1839年攝影術正式誕生至今,時間已過去180年。在2019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期間,北京藏家路萬江攜58台歐美古董相機參展,借此回望攝影術給人類帶來的改變。
展廳內,眾多攝影愛好者身背各式數碼相機,尋覓攝影術的誕生、演變歷程。一架制造於1820年左右的標准型暗箱,呈長箱體狀。路萬江解釋說,暗箱的機身抽拉調焦。機身內有45度放置的鏡子,可將鏡頭攝入的景物向上映到毛玻璃屏上供鋪紙描畫之用,所以又稱“描畫箱”,“照相機就是在暗箱的基礎上加裝感光材料制成的”。
策展人郭廣林說,展廳內匯聚了來自歐美幾十個國家不同年代的各種相機。從木制滑箱相機、皮腔相機,到立體相機、金屬異形相機及微型相機,乃至改變人類消費模式的“柯達1號相機”等,均有涉及。
玻璃展櫃內,銀版相機、濕版相機、錫版相機、干版相機等難得一見的珍品透出時間的痕跡。紫褐色的胡桃木箱體,銅制取景框,暗褐色的皮腔,搭配著牆上的歷史照片,觀者仿佛穿越時空。
路萬江說,從感光材料來說,數碼相機已是第9代相機,但是多數公眾並不清楚攝影術發展歷程。在攝影術誕生180年之際,我們展出一批有歷史節點意義的相機,幫助公眾回溯歷史。
展廳中間的一面牆上,威廉·海德·沃拉斯頓、查爾斯·路易斯·謝瓦利埃、納達爾等16位攝影先賢的影像神情各異。
另一側,晚清時期的影像讓人直觀感受歷史信息。“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歷史學家蔣廷黻的名言一側,是十多張晚清時期的歷史照片。
1860年8月1日,攝影師菲斯利比托拍攝下英軍佔領中國塘沽炮台時的情景。圖片上,炮台高處插著英國國旗,幾名外國人站在炮台周圍遠望,畫面近處是兩台火炮。另一張反映19世紀晚期中國廣州鴉片館的圖片顯示,幾名中老年男子圍攏在一張床上吸食鴉片,有人閉眼沉迷,有人聚精會神。
幾乎同一時期,日本開啟明治維新。照片上,多位日本維新人物身著西裝、在英國倫敦考察期間留下影像。
郭廣林說,攝影術肯定要參與到歷史、歷史文獻的記錄中。它的影像記錄能讓后來人更接近第一歷史。現在的圖像無孔不入,充斥著我們的世界,“希望觀眾能透過影像反思歷史”。(李新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