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老百姓常看常新的不老藝術

《花落花開》劇照
《打金錢》劇照
《萬家燈火萬家夢》劇照
《方四姐》劇照
《走西口》劇照
2019年9月23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蒙西文化大廈1403排練廳裡,國家一級演員、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院長段八旺作為革命歷史題材二人台《多鬆年》的總導演,正在悉心指導演員排練。
多鬆年是192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蒙古族黨員。1925年,他與烏蘭夫、奎壁等人一起創辦了內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農民》﹔1925年9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6年,回國擔任中共察哈爾特別區工委書記﹔1927年4月,作為熱、察、綏的唯一代表,赴武漢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五次代表大會﹔1927年8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多鬆年》是二人台地方戲曲有史以來第一部以革命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大型劇作,是將二人台地方戲曲民俗文化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的文藝作品。”段八旺說,“我們爭取把《多鬆年》打造成一台集思想性、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創新性為一體的精品劇目,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的獻禮之作,以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生動實踐
“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是二人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單位。”段八旺說,“保護是最大限度的對文化瑰寶的搶救﹔傳承是最大限度的培養人才,沒有梯隊結構的人才隊伍,傳承就是一句空話。”
作為全國唯一的二人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單位,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多年來始終堅持傳承、發展與保護並舉,扛起全國二人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的大旗。
二人台雖然歷史悠久,但因其長期生存在民間,資料的收集和保存大都不完整。如何把歷史短板變為當代長項?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用實際行動對這一“時代之問”做出了回答,那就是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精神雙管齊下:一是對二人台傳統劇目、曲目進行挖掘、整理和復排﹔二是對老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的經典劇目、唱腔唱段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並成立非遺辦公室,建立二人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料庫,逐步完成二人台數字影像傳播平台的基礎建設。
2010年以來,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累計整理、復排二人台傳統劇目《方四姐》《五姑娘》《牆頭記》《茶瓶計》《兄弟倆》《花燭恨》6部﹔整理、復排二人台經典傳統小戲《鬧元宵》《賣碗》《探病》《頂燈》《走西口》《叔嫂情》《放風箏》《打金錢》《挂紅燈》《二大娘過壽》《借冠子》11部﹔錄制二人台牌子曲《柳搖金》《推碌碡》《巫山頂》《大黃鶯亮翅》《繡荷包》《西江月》《喜相逢》《萬年歡》《柳青娘》《巴音杭蓋》《出古鎮》《森吉德瑪》《絲羅帶》《八板》《烏令花》15首。先后完成二人台老一代藝術家亢文彬、任粉珍、宋振蓮、楊秀花、段玉珍、段八旺、王美榮以及任三女、賈全貴、張蘭英等優秀民間老藝人經典唱段《懷胎》《要女婿》《對菱花》《繡麒麟》《得病》《聽房》《釘缸》《爬樓》《打櫻桃》《洛陽橋》《三套十裡洞》《進蘭房》《送四門》《種洋煙》《拜大年》《賣胰子》《三國題》17首﹔完成亢文彬、董文、段八旺、李桂梅、宋振蓮、劉全等二人台老一代藝術家合作的經典代表劇目《鬧元宵》《走西口》的音配像工作。
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不僅對傳統優秀劇目進行整理,而且2008年以來還創排了《花落花開》《萬家燈火萬家夢》《萬家燈火團結夢》《山村九品官》《欽差醉酒》《咱也來圓夢》《多鬆年》《黃河戀》8部二人台新劇目。《花落花開》榮獲文華劇目獎,《萬家燈火萬家夢》榮獲內蒙古 “五個一工程”獎,《萬家燈火團結夢》榮獲內蒙古娜仁花戲劇節“劇目入選獎”“優秀編劇獎”,《山村九品官》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欽差醉酒》入選文化部戲劇劇本孵化計劃,《咱也來圓夢》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多鬆年》入選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戲曲劇本孵化計劃,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黃河戀》入選第五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
梯隊人才隊伍建設的生動實踐
傳承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養,培養人才需要師資。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積極對接文化和旅游部“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項目,段八旺、孫潤元、宋振蓮、任粉珍、段玉珍、王美榮、白海平、王琴8人進入“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暨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專家庫,形成了一支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在他們的身傳言教中茁壯成長起來一批中青年演員。
舞台是演員成長的最好空間。2008年,呼和浩特市民間歌舞劇團(2014年更名為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推出反映現實生活的二人台原創作品《花落花開》,該劇取材現實生活的真實事例,通過講述由一場車禍引發出的曲折感人故事,以“橫禍生—鬧糾紛—吐實情—表真心—喜臨門”幾個主要情節為故事發展線索,在大起大落的人物情感糾葛中,塑造出月清、喜順等幾位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熱情謳歌了人間的真善美。從2010年到2013年,歷經7次修改、加工、排演的《花落花開》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在京、蒙、晉、陝、冀、魯、寧、徽、蘇、浙、豫11個省區市進行巡演,是二人台地方戲曲有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傳播地域最廣、影響力持續時間最長的一部大型現代劇目。
《花落花開》10年演出600場,讓三代演員在舞台上得以淬火歷練的同時,《花落花開》也被打磨成二人台戲曲裡程碑式的作品,2009年,參加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並獲銀獎,同年獲內蒙古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2013年10月在中國第十屆藝術節暨第十四屆文華獎展演中榮獲文華劇目獎。2018年10月22日,由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主辦,呼和浩特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承辦的《花落花開》10周年600場演出紀念活動在呼和浩特民族劇場舉行,老中青三代演員以精湛技藝同台詮釋《花落花開》的藝術內涵。在同時舉辦的《花落花開》研討會上,中國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戲曲》雜志原主編賡續華,《中國戲曲》雜志原副主編高揚,《中國戲劇年鑒》副主編、編審李小青等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為二人台藝術發展、人才培養所做出的貢獻。
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為確保二人台地方戲曲的傳承與保護后繼有人,先后與內蒙古藝術學院、呼和浩特市旺旺藝術學校等開辦二人台專業的院校簽訂相關學員實習協議,打通青年戲曲人才直接進入藝術院團的通道,使演員平均年齡降低至30歲。不但要“招進來”,更要“帶出來”,老一代優秀二人台表演藝術家以“老帶新”的藝術實踐方式,著重對青年人才進行綜合培養,確保青年戲曲演員有戲可演、有台可登,青年演員每年平均能夠演出50場次。2018年12月推出青年演員系列專場演出,張恆、李春霞、朱原良、劉淑榮、銀國相、張智紅、冀光華、張銀霞、劉兆陽、田麗、樊學勤、魏花、 張菲菲、崔海平、張文娥、王利國、李敏等青年演員分別以個人或組合的形式進行專場演出,在舞台實踐中得到鍛煉。
2018年7月,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組織中華戲曲名家傳承人段八旺、孫潤元、王美榮等專家學者編寫《二人台藝術表演教程》,內容包括《二人台基本功訓練法》《二人台傳統戲與現代戲表演區別》《二人台人物性格分析與體現》《二人台表演形式與行當的風格》《怎樣掌控人物內在戲劇性及舞台表演節奏》《二人台舞蹈與戲曲舞蹈結合及道具運用》《二人台的唱腔與吐字韻味》《二人台念白及各行當的吐字韻味》等。《二人台藝術表演教程》規范了二人台唱腔與舞蹈動作以及在傳播過程中缺失的傳統藝術特征,填補了二人台地方戲曲發展至今在基本功綜合訓練及藝術理論上的空白,對今后二人台的傳承與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落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生動實踐
作為國內最大的二人台專業藝術團體,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肩負著蒙晉陝冀四省區二人台引領、示范、研究、傳承、挖掘、創新的時代重任。
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申報的“二人台藝術表演人才培養”項目被列入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這是二人台藝術第一次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彭飛表示:“我們能爭取到這個項目,深切感受到國家藝術基金對二人台藝術的重視。我們沒有經驗,但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把培訓班辦好、把人才培養好。”
2018年1月,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通過官網、公眾號等方式發布招生簡章,陸續收到蒙晉陝冀四省區近60名學員的報名資料,項目組組織專家進行兩次選拔評審,最終錄取30名學員。
為使“二人台藝術表演人才培養”項目能夠順利進行,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等方面進行多次研討論証,段八旺、任粉珍、宋振蓮、孫潤元、王美榮五名授課教師均為國家一級演員、自治區級和市級二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二人台藝術研究、表演和教學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同時,項目組與授課教師從藝術性、時代性、傳承性以及劇目傳播的區域性、社會認知度、觀眾的接受程度,還有對演員表演能力的要求等多方面綜合考量,在100多部二人台傳統劇目中最終選定《打金錢》《鬧元宵》《借冠子》《走西口》《頂燈》5部經典劇目作為教材,旨在強化演員表演能力,規范唱腔與舞蹈動作、表演身段,恢復二人台劇目傳播表演過程中逐漸缺失的傳統藝術特征,使二人台地方戲曲表演的程式化得以全面完善。
2018年4月20日,在呼和浩特大盛魁劇場進行結業匯報演出並錄制演出視頻。從4月27日開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山西省河曲縣、陝西省府谷縣、河北省張家口市進行為期15天11場的巡演,演出反響熱烈,藝術交流氣氛活躍。四省區二人台專業院團及沒有受到培訓的演員強烈要求多舉辦幾次這樣的二人台藝術表演人才培訓活動,真正促進二人台地方戲曲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原主任韓子勇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由於“二人台藝術表演人才培養”項目完成出色,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二人台牌子曲主奏樂器藝術表演人才培養項目也落戶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2019年8月24日晚,來自蒙晉陝冀4個省區的28名學員經過40多天的教學培訓,以民族器樂合奏、打坐腔等方式在呼和浩特群藝館群星劇場演奏《大萬年歡》《巴音杭蓋》《西江月》《五梆子》等8支二人台經典牌子曲,作為匯報演出。演出接近尾聲,全體學員向本次項目授課專家郝華、王成、郝體俊、孟俠、郭根虎五位教師行拜師禮,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二人台主奏樂器演奏流派的發展也得以更好地延續。受內蒙古非遺中心委托,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又承辦了2019年全區二人台表演人才培訓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二人台在祖國的懷抱裡茁壯成長。段八旺說:“二人台不僅在國內藝術的百花園中爭奇斗艷,也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一吐芳香。”
2017年12月13日,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赴日本大阪參加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紀念演出活動,本次演出秉承“一帶一路”倡議,將內蒙古本土戲曲第一次帶入國際文化視野。12月14日,日本京都市市長、大阪府日中友好協會會長等各界人士觀看演出並接見全體演員。
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老藝術家楊秀花應邀參加了第三屆國際藝術節,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以二人台唱段《草原飛歌》榮獲個人表演金獎,為二人台藝術贏得國際聲譽。
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推出的《多鬆年》將於10月9日在呼和浩特民族劇院首演。屆時,人們將在舞台上看到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蒙古族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鏈接
二人台是全國348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在內蒙古、山西、河北、陝西等省區150多個旗縣廣為流傳。
二人台起源於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人口遷徙事件 “走西口”,是在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碰撞、融合、發展的文化沃土上綻放的藝術之花。
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的土默特蒙古族雲雙羊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多年打坐腔的演唱形式進行大膽創新,吸收民間社火中踩高蹺、踢股子、跑圈子的秧歌表演動作以及傳統蒙古族民間舞蹈動作,創造了在演唱中使用樂器伴奏,一丑一旦化裝,有人物性格的演唱形式。
新中國成立前,二人台的演出散見於民間。1951年3月,綏遠省人民政府文教廳、文聯籌委會從各旗縣文藝宣傳隊選調愛好“打玩意兒”的青年,遵照“改戲、改劇、改人”的精神,先后舉辦了14期二人台培訓班,並在綏遠地區相繼成立紅旗、和平、民藝等二人台劇社。綏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楊植森根據“一丑一旦”的表演形式,將這一表演藝術命名為“二人台”。二人台既是民族的又是地域的,既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它是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相交融的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1953年1月,以表演二人台為主的綏遠省前進實驗劇團成立后,排演了一批二人台傳統劇目,如《打櫻桃》《尼姑思凡》《走西口》《打金錢》等,改編了《鬧元宵》,新創了《借冠子》,使二人台藝術得以空前發展,基本形成了四個角色的行當之分。
1956年,前進實驗劇團更名為呼和浩特市民間歌劇團,1987年,呼和浩特市民間歌劇團更名為呼和浩特市民間歌舞劇團,2014年,呼和浩特市民間歌舞劇團更名為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二人台藝術研究劇院,並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二人台也被文化部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地方戲。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佳琦 陶格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