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姜昆:讓正能量永遠佔領曲藝舞台

2019年10月15日11:27 | 來源:文藝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正能量永遠佔領曲藝舞台

  姜昆、戴志誠在中建二局珠海橫琴口岸工地演出

  2014年10月15日,作為中國曲藝界的代表之一,我參加了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那一天讓我至今難忘。因為那天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每句話都點中了當前中國文藝事業的穴位,講話不僅觀照了整個文藝事業的發展,其中還有專門談及中國曲藝,特別是直接針對相聲的創作與發展的內容,讓我領悟良多。所以幾年來,我常跟同志們在各種相關的思想學習、藝術交流的場合去反復回味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話,特別是對我們曲藝工作者來說,更要牢記“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

  通過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更加感到,曲藝自誕生那天起就有的兩個最大特點是多麼寶貴:一是接地氣,因為曲藝來自於人民,來自於生活,它表現的內容直接取材自老百姓日常生活裡的那些家長裡短,以此來說故事、講故事,它是來自老百姓身邊的藝術,所以最接地氣﹔二是在各種藝術門類裡,曲藝最具革命性,因為它隻有不斷地創新、改造自己,才能在人民中扎下根去,為時代高歌,為每一個時代都留下值得老百姓不斷回味和傳揚的經典作品。就拿相聲來說,過去每當社會進行大變革、面臨大調整時,或人民內部出現新矛盾、新問題時,優秀的相聲作品都展現出了一種針砭時弊的先鋒性和革命性,像一把把匕首一層層挑開並刺向那些丑惡的東西,涌現出了許多生動鮮活的既深刻反映時代,又樹新風、揚正氣、弘揚時代正能量的作品。如這幾十年來受到觀眾歡迎的《不正之風》(高英培、范振鈺)、《一個推銷員》(馬季)、《五官爭功》(馬季、馮鞏)等作品,還有我創作或參與創作並演出的《如此照相》《虎口遐想》《著急》等作品,這些作品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已有些遙遠了,裡面的不少內容也可能已讓他們感到陌生,但這些作品和那一個個文化符號,卻已成為我們時代集體記憶的一部分,記錄了祖國一路走來的一幅幅生動畫面,並匯成了一幅由我們曲藝人為祖國繪制的時代長卷。每當想起這些,我就為我所從事的這門藝術感到自豪,感到在新的時代,我們曲藝人還要更好地用曲藝為時代高歌,為祖國高歌,為人民高歌。

  參加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除有幸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外,還有一點讓我特別難忘,就是總書記在接見我們代表時同我講的幾句話。幾年來我常常憶起並時時以此為鏡來反思自己的創作和領導工作。當總書記走到我面前時,我先十分激動地同總書記握手隨后向他匯報了我聆聽講話的心得,得知我正在做《姜昆“說”相聲》的專場曲藝演出,總書記很高興,對我講了三句話,第一句是“你一定要多寫點相聲”,第二句是“我覺得現在有很多題材都可以寫相聲”,第三句話最讓我難忘,總書記說:“你們過去的相聲多好啊!”聽了這三句話,一開始我覺得備受鼓舞,但從會場出來再回想起來,尤其是回味最后一句話時,我開始反思,總書記的話到底是表場呢還是批評?“過去的相聲多好啊”,那麼現在的相聲呢?是不是有點跟不上了?參加完座談會回到曲協以后,我立刻把中國曲協的干部,還有我們曲藝界包括相聲界的一些創作者、表演者,特別是許多年輕的曲藝工作者都組織在一起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我說,總書記的講話博大精深,從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一直講到了近代的聶耳、冼星海、梅蘭芳、齊白石、徐悲鴻等,特別是我們中國曲藝的經典作品《格薩爾王傳》《瑪納斯》和《江格爾》也都一一提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說:“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這些話我們曲藝工作者更應拿來時時鞭策自己,我們應時刻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所以那次座談會后,除了傳達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講話精神,我也馬上回到了自己的創作小空間,很快就把當時我認為相聲界裡近年來成長起來的一些年輕新秀,像董建春、李丁,還有陳印泉、侯振鵬、英寧等人也組織起來,讓這些“70后”“80后”甚至“90后”的青年人,跟我們這些“50后”“60后”的“老演員”一起來創作我們的大型曲藝節目《姜昆“說”相聲》,用一股創作的激情把大家凝聚起來一起往前沖。到今天為止,這個節目的演出已接近90場了,今年春節前我們爭取把100場的演出任務完成,用實際行動向習近平總書記報告:他對我們的“希望”,我們一直堅持在做。同時,幾年來我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也在反復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那些講話激勵我們的創作者,特別是年輕的創作者和演員,希望他們能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不斷地推出新作品,創作出經典作品來,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那樣,不做市場的奴隸,不把庸俗的東西當成通俗的東西,不把感官刺激當成娛樂享受。在藝術創作上,我們曲藝人更要有憂患意識,不能光唱“喜歌”。我們現在曲藝的問題不是缺作品,而是缺精品﹔不是缺笑聲,而是缺品位。文藝創作要吸引、引導和啟迪人們的心靈,如何做到?我認為,首先就要把創作中的“浮躁”二字去掉,精打細磨才能創作出真正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參加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讓我感到自己的創作表演生涯中一下被注入了一股勁兒,一股年輕時搞創作、拼搏奮斗時的勁頭。明年我就將步入古稀之年了,但在相聲創作方面,我感到自己又煥發了新的活力。參加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那年年底,我就寫出了新相聲作品《新虎口遐想》,我時刻謹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那句提點,力圖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對時代作以反映。這個作品出來以后,我並沒有馬上接受中央電視台的演出邀請,而是連續兩年先在地方演出,邊演出邊打磨,直到2017年年初作品已較為成熟后,才決定登上那一年的央視春節晚會,把作品獻給了全國人民並接受了大家的檢驗。“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5年來,我時常用總書記的這句話鞭策鼓舞自己,我們曲藝工作者的使命是為人民帶來歡笑,人民的舞台就是我們的舞台,是使我們文藝工作者真正獲得成長的大課堂。

  這幾年,每當有老藝術家離開的時候,我都會感慨萬千。斯人已逝,后來者肩上的責任就越來越重了。未來還是要寄望於我們的年輕人,像現在被大家稱作“YA”(Yough-Adult,年輕的成人)的這些年輕人。對他們,我們是負有引導責任的,要引導他們正確地欣賞文化並傳承文化。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要讓年輕一代更好地為新時代服務,我們要先學會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思想。同時,也要把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思想精髓傳承給他們,要告訴年輕的一代:對人民要有感情。你離人民有多近,人民與你就有多親。包括相聲在內的曲藝,是屬於大眾的藝術,不管創作什麼,隻有走到為大眾服務的舞台當中,才能突破思想的局限和藝術創作的瓶頸,實現藝術創作的創新與繁榮。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最后我想用這四句詩表達我們曲藝人為祖國高歌的心聲,希望我們這一代人的工作能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帶領年輕一代的曲藝工作者繼續往前走,在中國的曲藝界樹正風、揚正氣、走正路,讓正能量永遠佔領中國的曲藝舞台,相聲舞台。

  (本文由記者路斐斐根據採訪錄音整理而成)

(責編:劉婧婷、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