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大學博物館的“贗品”之擾

祝如
2019年10月20日07:57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博物館的“贗品”之擾

近日,一篇《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將重慶大學推上了風口浪尖。這篇文章質疑剛開館不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展出的藏品為贗品。

文章是一位文物愛好者所寫。他認為,該博物館展出的銅車馬、“商代獸面紋牛鼎”“漢代雁魚銅燈”等均可能是仿制品,其他仿制品還包括仿南京博物院元青花梅瓶的罐子、仿國家博物館鮮於庭誨墓駱駝載樂俑的陶俑、仿四羊方尊的乾隆年制瓷器等。文章還稱,該博物館甚至出現了“電鍍金鑲人工合成綠鬆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寶石的烏龜”。

他的推斷正確嗎?這些作品是如何進入重慶大學博物館的呢?有資料顯示,重慶大學博物館於今年10月7日開館。館藏的342件文物由重慶大學退休教授吳應騎捐贈,文物類別包括玉器、青銅器、陶瓷器、佛造像、掐絲琺琅器、百寶鑲嵌、竹雕筆筒、古代玻璃器等。贗品事件發生后,重慶大學博物館已經閉館。據悉,學校已成立專門工作組,對網上反映的情況進行核查,核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據悉,早在2016年吳應騎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收藏的文物均經過相關專家鑒定。那麼,文物的真偽是由誰鑒定的呢?是如何鑒定的?國務院2015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規定,國有博物館的設立應當向館址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備案。重慶市文物局透露,重慶大學博物館在建設時未在該局報備審批,目前文物部門已就此事介入調查。為何在長時間的建設過程中,這一重要的審批程序卻缺失了?重重疑點使整個過程扑朔迷離、耐人尋味。

目前最當務之急的,是鑒定藏品的真偽,將贗品清理出博物館。重慶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官網顯示,籌建博物館是“希望通過建設博物館及文博研究院,培養學生傳統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綜合性人文素養,使學校的人文社科發展得到全面提升”。博物館關乎學生的審美美育和思想認知,承擔著傳承文化、學生美育的重任,入藏作品質量尤為重要,如果館藏果真存在大量的贗品,那麼就與這一美好的願望背道而馳了。這也是事件迅速受到整個社會關注的原因。

當然,大學博物館涉嫌收藏贗品而遭到質疑的事例不隻有重慶大學一所學校。早在2016年,香港實業家邱季端將6000件瓷器捐贈給北京師范大學,其所贈瓷器很快就被質疑為贗品。2019年1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也被張伯駒后人舉報展出大量贗品,造成社會公眾混淆。

這表明,我國高校博物館的收藏體系還存在著很大的漏洞。當前,藏品的真偽難以辨別,不少大學又在紛紛籌建博物館。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更應該慎之又慎,嚴格審批程序、管理制度和入藏手續等,對入藏作品更要嚴格把關,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博物館的規范運行。不然不但不能體現高校的人文積澱,發揮教育、研究的功能,反而會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名譽損失。

期待更多的大學能夠引以為戒,不盲進、不冒進,嚴格鑒定程序,去偽存真,杜絕贗品進校園,守護好學校這片淨土。

(責編:丁濤、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