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古人書法何以自成章法?

2019年10月20日08:02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尋求直指本心的手段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文字乃上古先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法效自然的產物,因此它是具體事物的抽象,然此抽象中又有所指物的具象成分,當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時,兩種意義便呈現,一是陳述性,二是抒情性,書法的概念即指后者。

就書法章法而言,我們可以理解為,自然萬物抽象后的指代者——文字,被搬到了紙面上,紙成了世界、成了國土,文字成了山川河流、芸芸眾生、花草魚虫,而書寫者便是紙上江山的君王。君王需要完好地安頓好諸物從而統領一紙河山,如何做到?這就是古往今來聖賢們傾畢生之力孜孜以求的天地秩序。“秩序”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先哲所謂“道”的概念正是這種“秩序”如何達到井然狀態的高度概括,即遵循“秩序”的規律,讓萬事萬物互為依存,安然相處,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均衡。因此,書法章法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探討“秩序”的生成原理,就是黑白陰陽的均衡,盡管不同書體、風貌所側重的方面不同,然動靜、輕重、黑白、大小、長短、奇正、遠近、濃淡、疏密等概念都與之密切相關。書法藝術作為視覺感知上的經驗判斷,它的“均衡”法則與標准是模糊的,更多是的來自心理的暗示,而不是黑白的等同,有想象的成分和弦外之音充斥其間,對前人經驗借鑒與文化精神領悟得多與深,決定各自的尺度評判。

當前在探討章法生成原理時,我們有很多既有成果可以借鑒,如中國哲學的陰陽觀、文學的篇章結構論、兵家的形勢論、音樂的樂章節奏說、中西畫的構圖透視論等等,都啟示我們對此思考,但難度在於你不是哲人、不是文學家、不是軍事家、不是音樂家,也不是畫家,個中之人,其間三昧僅靠這些隱喻意會就想參悟並運用於書法實踐,難免隔靴搔痒,飄忽不定,心中若有得,四顧終茫然。因此,拋開章法生成諸多繁雜的理論指引,尋求直指本心的手段,意義尤為重大。

讓我們仰望一下古人。

格物致知,洞悉形勢,是古人章法生成的祈尚。盡管古人對章法問題的思考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多是隱喻性的,然而通過其書論與作品,我們能感受到其對“形勢”概念的強調與把控。古人所說的“形勢”是由“形”與“勢”組成,其中“形”是器,包含筆法和字法兩個方面,相對靜態,是毛筆在無損其功能的前提下,盡其所能地表達點畫與結字的精准形態﹔“勢”是道,包含筆勢和體勢兩個方面,相對動態,強調筆畫前后之間的過渡順承和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欹側呼應。“形”與“勢”二者之間互為表裡,相互生發,“形”決定“勢”,“勢”制約“形”,蔡邕在《九勢》中指出:“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可作“形”與“勢”關系的注腳。

“形”“勢”之間是否和諧統一,是判斷一幅作品包括章法在內好壞的標准。也就是說“形”雖為靜態,然它“象”的屬性,卻蘊含了“勢”的初始,一旦這些“形”與“形”在“勢”的統帥之下發生聯系,個體生命得以生機勃發,此為“得勢”,“得勢”之時,勢如破竹,一切順理成章﹔反之,情怠手闌,則勢脈中落,便為“失勢”,如何預防這種局面出現,歐陽詢在《傳授訣》中雲:“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斯為良言,實不可避時,如何調整思緒和筆勢,進入良性循環,從而挽回敗局,扭轉乾坤,則是關鍵。由此看來,古人成功的作品章法皆與“得勢”相關,即做到了有利於“勢”的環環相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孫過庭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王世貞在《法書苑》中說:“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二字,二字管在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二行,二行管三地,如此管一紙。”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評書法》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由此,我們判斷古人對章法生成的理解是具體的點畫、結字道理的延伸與擴展,解決好這些問題,章法的一切便可隨之應運而生。因此,古人重視從“形”的角度出發,從點畫的起始做起,注重筆法、字法環節,把握“勢”的萌生與源頭,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做好點畫的形,產生良好的筆勢,構筑完滿的字勢,形成流暢的體勢,如此筆筆映帶,字字相生,勢來不可遏,勢去不可止,如庖丁解牛,神遇跡化,合於桑林之舞,往往邂逅於不期然,通篇章法自然勢態均衡,貫通無礙。

可見見微知著,依勢而為,月到風來,水到渠成是古人對章法問題思考的主要思路。基於此,我們可以認為,古人對章法生成原理的思索,在某種程度上還處於不自覺的狀態,盡管“意在筆先”的理念早已彰顯了他們創作上的自覺,然而書寫性的認知妨礙了其章法課題的深入思考,筆法、字法的意義大於通篇布局,而幫助他們完成章法建構的主旨是“理”、是“道”,是在文化精神驅使下貫通全篇,如果對此缺少領悟,便很難得其大要。

時至當下,書法的實用性功能幾近殆失,作為獨立的門類躋身視覺藝術之列。對於章法問題,不再拘於傳統文化精神以及實用性的約束,它的可能性包括其他藝術學科、視覺美學、形式構成原理的廣泛借鑒以及傳統優良程式的多維理解,讓章法的探索前景變得更為遼闊,我們這個時代超越前人的可能在此,因為書法的獨立性意義,因為傳統觀念外延的擴大乃至顛覆可能。

(作者楊濤,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副院長)

(責編:丁濤、赫英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