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民歌,唱出山山嶺嶺

2019年10月21日09:0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民歌,唱出山山嶺嶺

楊虎花演唱土族民歌《拉仁布與吉門索》

“一個愛唱歌的民族一定是充滿活力的民族,一個愛唱歌的人群是熱愛生活的人群。”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侯仰軍近日表示,在傳統文化空間逐步瓦解、文化土壤正在流失的今天,民歌的傳承尤為重要。要更好地保留文化記憶,傳承文化基因,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和民歌愛好者關注和珍視民間文化。

2018年,作為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列出的十五大工程之一,中國文聯總負責、中國民協具體組織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工作正式啟動,民歌作為民間文學的重要門類,被列入出版計劃。各地民歌的圖片、文字、音視頻等資料納入數據庫工程,為《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編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支撐。

隨著《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編纂出版工作的開展,截至今年9月,烏力格爾演唱經驗交流會與蒙古語翻譯培訓活動、2018中國(米易)首屆全國民間情歌大會暨中國顓頊文化研討會、2018中國壯族歌謠會、2018中國江南民間小戲交流會、2019中國北方民間說唱交流大會等一系列社會宣傳推廣活動應運而生。通過在民歌文化生態良好的示范地區開展現場展示活動,展示民歌傳承發展現狀,帶動文化交流,同時梳理民歌傳承發展面臨的問題,描繪民間文化未來的發展路徑。

在地處湖北、河南、陝西交界處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裡,歌手遍布全村的山山嶺嶺,能連續唱2小時以上民歌的有近百人。由於深受巴楚文化、秦楚文化及當地道教文化的影響,當地民歌南北交融,東西薈萃,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為全國罕見——這便是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鎮的呂家河村。2008年,呂家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9月22日,在官山鎮舉行的“武當大明峰杯”《山歌越唱越快活》——中國·呂家河民歌會上,來自全國的120名民歌手身著民族傳統服飾,輪番登台演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經典民歌,再次激活了民歌文化的生命力。

此次民歌會由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參演民歌手覆蓋陝西、內蒙古、寧夏、重慶等13個省區市,演繹了呂家河民歌、陝北民歌、漫瀚調、花兒等多個類別的經典民歌作品,展現了一場精彩的民歌盛會。

土族是青海獨有的少數民族,具有豐厚的民歌文化資源。由於土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民歌便是土族兒女傳達生活經驗、傳遞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徑。今年27歲的楊虎花來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唱民歌是她從小放牛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次她演唱的《拉仁布與吉門索》是土族民間長詩,也是土族國家級非遺項目。“很多人通過我的歌聲認識了土族,這是民歌的魅力。”楊虎花說。

獨弦琴傳承人、京族博物館館長蘇海珍則將京族傳統音樂傳播給了更多人。“在我年輕的時候,同齡人中會京族傳統民歌和獨弦琴的人不多了。”蘇海珍告訴記者,獨弦琴是京族傳統樂器,它與京族民歌相伴相生。為傳承京族傳統音樂,蘇海珍創辦了獨弦琴培訓班,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火熱開展,越來越多人前來報名學習,民歌傳承也逐漸呈現出繁榮景象,此次和蘇海珍一同登台的4個人都來自蘇海珍創辦的培訓中心。

記者了解到,各地民歌手每年參加的演出不在少數,這也給民歌手的堅守帶來信心。“看看外面的世界很有必要,這讓我們彼此切磋,互相交流,堅定了傳承、弘揚民歌的信心。”談及民歌的傳承,彝族原生態民歌手李成剛十分激動,“民歌發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它是中華文化版圖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塊,我們要努力讓民歌煥發光彩。”

民歌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源泉之一,是各族兒女交流感情、歌頌美好生活的民間藝術,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在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獨樹一幟。我國當前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在文化生態流變的過程中,民歌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此次民歌會期間,中國·呂家河民歌會民歌文化主題研討會的與會專家,圍繞民歌之鄉文化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民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利用等議題展開了研討。

“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歌在當下的傳承面臨與時代脫節、受眾流失、人才斷層、變調走腔、游離本體等危機。”對此,十堰市政協副主席潘世東表示,要培植民歌保護、傳承、轉化的沃土,使其制度化、節令化、生活化、風俗化,形成政府引導、地方主導、歌手發揮主體作用、社會組織助推普及的保護體系。

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高級音樂編輯朱智忠看來,要保護、傳承和使用好方言。“方言文化有巨大的能量,它是民歌的原發點,蘊含萬年不變的韻味。面對原生態民歌,民歌手理應具有文化自信。要堅持原汁原味的歌唱,減少舞台化的表演成分。”他說。

“要使民歌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主線。”在研討會上,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李月紅道出了眾多專家關注的熱點,與會學者紛紛針對民歌時代價值的挖掘建言獻策。湖北省文聯原副主席、一級作曲黃中駿認為,民歌的傳承需要“強根”“弘優”和“激活”,強壯民歌文化之根脈,弘揚優質民歌之特色,激發民歌文化之活力。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吳凡建議帶動年輕人參與傳承,除了錄制數字影像、建立民歌數據庫,更重要的是讓數據庫“活”起來。“可以嘗試建立VR虛擬實驗室,讓大眾身臨其境,感知民歌的創作場景,也可將民歌資源融入旅游線路設計,拉近民歌和大眾的距離。”吳凡說。(記者 趙若姝)

(責編:劉穎穎、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