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用新思路傳承老技藝 青年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

2019年10月22日08:2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在十幾平方米的T台上,20名小朋友依次排開,他們穿著的少數民族服裝格外引人矚目,手裡攥著的蘇州團扇、二十四節氣剪紙、貴州丹寨的蠟染等“稀罕物”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這20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文創產品,伴著小朋友的腳步,由遠及近,緩緩而來。

這是貴州丹寨“非遺”文創節上出現的一幕。

近日,2019中國·丹寨“非遺”文創節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舉行。據了解,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參賽項目最多、參展產品最廣的“非遺”文創主題公益活動。

本次活動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家單位和個人參加,幾經評審,最終選出媽媽制造、《多彩貴州風》《錦秀丹寨》產業就業扶貧項目等10個金獎、20個銀獎。

用青年眼光發掘“非遺”亮點

初見德格印盒,很多人都會立刻想到藏族轉經筒。這也確實是它最大的文化元素,不過它的文化基因的序列中,可遠不止這一種。

德格印盒主體由印經滾筒、印拓經板、印冊、經筒之家、印泥盒五部分組成。僅這一個產品,就包括了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德格藏文書法、德格麥宿土陶制作技藝和德格麥宿木雕4項“非遺”元素。

而這件“非遺”內涵豐富的文創作品,來自一群30歲左右的青年團隊。

德格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此處春秋相連、長冬無夏,藏傳佛教五大教派俱全,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是格薩爾王故裡,還是康巴文化中心、南派藏醫藥發祥地。但由於德格縣處於深藏區,交通不便,被外人了解得不多。

2018年10月,新一批成都高新區(簡陽市)援藏工作隊來到了德格縣。如何利用援藏工作隊平台進一步推動德格發展,成了工作隊本職工作之余思考最多的問題。

在深入了解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德格的文化資源豐富,尤其是印經院,其所藏典籍、刻板涵蓋了藏民族歷史、政治、經濟、醫學和藝術等豐富的內容,享有“雪山下的寶庫”和“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的榮譽。

“我們去了之后才發現,那裡文化那麼深厚,那麼吸引人,德格印經院是藏區三大印經院之首,很多藏民會專程來這裡游覽。”工作隊隊員吳雙說。

吳雙介紹,印經院的雕版印刷技藝,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和吳雙平時就喜歡文創,因此想到往這個方向發展。”鄧楊和吳雙是好友,同時也是工作隊文創小組的成員。

實際上,當地文旅局早就有開發文化資源的想法,也專門請過兩家廣告公司為德格打造文化產品,但效果未達到預期,最終不了了之。

為了解決問題,工作隊找到四川美術學院,雙方一拍即合。學院師生先后兩次來到德格考察,專業力量加上青年的眼光,很快,德格“非遺”文化中的閃光點被發掘出來。

當前文化產品同質現象嚴重,簡單的鑰匙扣、手機殼已經很難打動消費者尤其是青年。突出特色、力求多元才是當前最需要的。

於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師生以轉經筒為主要載體,將雕版印刷技藝植入其中,同時把印經院屋脊特有的孔雀法輪外形做成底座,把黑陶技藝運用到轉經筒的手柄部分,形成一件富有文化內涵的作品。

四川美術學院西部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協同創新中心青年教師陳戈介紹,為了適應不同的市場定位,以后他們會制作普通紀念、專門收藏兩種不同用途的實物來售賣。

青年用新思路傳承老技藝

在本次丹寨“非遺”文創節中,除金獎、銀獎作品,還有一件作品獲得了特別獎——榮寶齋的“木版水印”。在頒獎現場,主持人介紹說,“它代表著中國‘非遺’工藝最高水准”。

榮寶齋前身為“鬆竹齋”,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擁有“木版水印”和“裝裱修復”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

趙煜林是個90后姑娘,雖然年紀輕,但講起榮寶齋的歷史來,卻如數家珍。

“小時候家裡人帶著逛過幾次琉璃廠,對榮寶齋一直有情感記憶,老字號,大品牌。”趙煜林告訴記者,她小時候還買過齊白石的畫片給爺爺祝壽,在她眼中,榮寶齋是“很有名的國家‘非遺’技藝”。

不過,盡管是“老字號”“大品牌”,榮寶齋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多困境,市場化推廣更是其中繞不開的話題。

為此,2015年,榮寶齋成立在線市場部,部門成員絕大多數都是像趙煜林一樣的青年。對這些傳承百年的老技藝來說,年輕人懂得的新知識、新技術是源頭活水,帶來了新的希望。

“平時工作節奏很快,因為我們在探索用各種方式來讓木版水印走進大眾視野。”她說,團隊要將每一件木版水印量尺、拍照、介紹、存檔建立標准,使之數據化、產品化、標准化。之后,他們將這些內容上傳到團隊搭建的網上店鋪,讓更多人通過網絡了解到榮寶齋。

此外,團隊也要拓展全國各地的線下代銷渠道,努力讓木版水印作品能夠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場景裡。

在這個過程中,青年思想活躍、敢於創新的優勢顯現無遺。銷售渠道由原來的門店經營轉到線上,轉到全國各地的時尚藝術及商業區域﹔產品生產由原來單純的畫片變成可標准化量產的鑲框成品﹔宣傳方面,開始用更時尚的解讀去舉辦木版水印展覽,靠近青年。

團隊負責人介紹說,團隊希望通過努力打破大家對中國書畫“老年化”“不時髦”的刻板印象,讓它與日常生活重新碰撞出火花,並且重新建立中國傳統的藝術和現代生活的聯系,把傳統的技藝“玩”起來。

據介紹,榮寶齋曾多次獲得各級“青年文明號”稱號。2019年,榮寶齋帶著木版水印去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也曾遠赴維也納進行表演交流和展出,每次展覽的策劃和落地都努力呈現不一樣的木版水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艱難。‘非遺’技藝能不能留住青年就是落在我們身上的難題,是一個必須去解決的難題。”趙煜林感慨說。

傳承“非遺”的青年“新匠人”

青年在傳承“非遺”文化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挖掘出他們的潛力?團干部出身的吳琪已經有一整套成熟的觀點,正在付諸實踐。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新消費人群的崛起,長期從事文創事業的吳琪意識到年輕匠人的重要性。2017年10月,吳琪發起了湖湘新匠人計劃,關注在“非遺”、手造、設計領域具有匠心精神、專注某項“非遺”手藝、有獨立創作能力和良好創新思維的40歲以下的“新匠人”。

這些青年在品牌策劃、創意設計、媒體運營等方面各展才華,打造設計師品牌、渠道品牌,實現集結運營、抱團發展。目前,湖湘名品計劃已聚集了長沙銅官窯陶瓷、醴陵釉下五彩、湘繡、苗繡、石雕等近20個“非遺”項目。

“‘非遺’二代”的潛力也被密切關注。

在“非遺”文化傳承中,“‘非遺’二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他們從小受到父輩文化熏陶,部分人還在從事工藝美術的行業,另一方面,與老匠人相比,這些人文化水平高,視野開闊,“比父輩更接地氣”,也更願意將“非遺”文創推向市場,走商業化道路。

青年設計師也被視為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力量。

“現在無論是品牌設計師還是工業設計師,甚至是建筑設計師、裝修設計師,他們都很希望能有自己的設計性的產品。”吳琪說,基於設計師的美學基礎,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在“非遺”文化中汲取設計靈感與文化養分。

此外,還有一部分“玩家”也被納入“新匠人”的范疇,雖然他們不一定都具有專業知識,但對“非遺”文化產品有著較高的熱情。

吳琪分析,“玩家”群體有自己的職業,收入來源較好,不會為生計所困擾,因此會有更多資金、精力去挖掘“非遺”文化。

“他們可能把書讀到了歷史的最深處,追根溯源,甚至跨地區去研究‘非遺’技藝的發展脈絡,這種挖掘與研究的工作是很多傳統的‘非遺’傳承人所沒有的。”吳琪說。

另一方面,這些人一般在自己“玩”的時候,身邊也會聚起一些粉絲,這樣的粉絲效應帶來的傳播效果難以估量。

本次文創節評委,同時也是長期關注“非遺”文創領域的清華大學博士后、公益社創實驗室負責人楊志認為,當前“非遺”文創符合當前國家弘揚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年輕人未來將是“非遺”文創的主力。他們具有的國際視野以及快速學習的能力對傳承“非遺”有很大幫助,但是他們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缺乏師徒傳承、難以突破傳統工藝等。(楊寶光)

 

(責編:郭冠華、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