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中華文明是有機的整體

2019年10月26日08:0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華文明是有機的整體

10月22日,觀眾參觀“証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新華社發

【讀書者說】

在中國傳統學術裡,史學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但淵源甚早,而且各類史籍卷帙浩瀚,相較於世界各地其他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史學的發達堪稱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夫史書之作,鑒往所以訓今。”中國人非常重視歷史,將其視為傳承文明的載體、提供經驗教訓的寶庫。歷代史籍體現著中國人對於各種社會實踐的記錄與思考,歷史故實往往影響后世的政治行為,甚至成為制度與政策合法性的主要來源。

在《中華文明的經脈》一書裡,姜義華教授延續了出版於2012年的《中華文明的根柢》一書中的基本思路,從宏觀的理論視角出發,深入思考中華文明為什麼是有機的整體、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中華文明的實踐體系、中華文明的話語體系、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等具有重要歷史與現實意義的問題,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豐贍翔實的中華文明整體畫卷,提供了許多值得史學工作者進行進一步細致探討的重要課題。

歷史聯通古今中外

中國共產黨人向來十分重視歷史。毛澤東強調:“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他還主張:“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今天,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世界局勢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歷史研究中,需要加強對中華文明淵源流變的細致梳理,探討中華文明的優秀內涵,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還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分析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變局與挑戰,敘述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致力於民族復興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歷程﹔更需要從中華文明的視角出發審視現代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經驗,同時以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為理論視角闡釋、評價、歸納中華文明,用歷史敘事的方式把古與今、傳統與革命、中國與世界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史學工作者的使命。

與此同時,還必須注意,在當代的史學研究中存在著許多值得警惕的思潮與范式。比如,一些歷史論著借由強調所謂“地方性”“邊疆性”刻意否定中華文明的整體性與延續性,甚至聲稱中國歷代典籍中對於國家統一的向往是“不真實”的話語建構。又比如,一些論著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時,認為地主士紳階層乃“社會自發形成”的“地方領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刻意抹殺其剝削性與壓迫性。更為嚴重的是,還有些論著用書寫歷史的方式否定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過程、否定中國革命、否定近代以來廣大中國人民對於民族復興與國家富強的強烈期盼,同時美化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殖民。對於這些思潮與范式,需要用理論批評與歷史敘事進行回應。

針對當前史學研究,姜義華在《中華文明的經脈》中明確指出:“回頭看我們今天歷史學研究的最大問題,就是恰恰忽視了對自己的歷史的充分重視和獨立自主的研究,缺乏以自我為主體,實事求是地從根本上進行研究、總結和概括。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就要打破長時間以來歷史科學研究的現狀,特別是反對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發展觀,反對當年極為強勢的文化殖民主義對中國歷史的污名化話語構建、理論建構,真正樹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歷史觀。”

充分理解歷史遺產

從史學研究的現狀出發,《中華文明的經脈》揭示了不少思考中華文明演進脈絡的關鍵點。

在近代西方的政治話語裡,往往把歷史悠久、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中國視為“專制”“落后”的象征,認為是人類政治文明中的落伍者。這種學說在近代經由日本傳入中國,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出於對中國衰弱現狀的擔憂,也受此論述裹挾,開始在各種言說中把中國的大一統格局污名化,否定它對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貢獻。

《中華文明的經脈》強調,理解中華文明,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政治大一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根柢”,它是整個文明體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訴求與重要支柱。以中華文明的演進為視角,“人從來不是完全孤立的、原子化的存在,隻有在族群、國家、文明這樣一些命運共同體中,他們方才能夠成為真正現實的存在”。就國家而言,它“源於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的命運共同體,其中一部分是基於不同利益長期互相博弈而形成的命運共同體,一部分是基於不同利益互惠互補而形成的命運共同體”。從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出發,“中華文明為什麼可以這樣,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中國一直有著一個大一統的傳統,這是我們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源,也是了解中華文明為什麼有這樣強大活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此為起點,我們可以在歷史研究中詳細考察維系大一統格局的經濟基礎、制度設計與政治實踐。

想要充分理解中華文明,必須注意到它的基本社會結構以及由此而生的倫理價值觀。而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在於反思近代以來對中國社會沖擊極大的近代資本主義思潮。

《中華文明的經脈》十分准確地指出:“歐洲個人本位的基礎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的集中與集聚,它們之間激烈的相互競爭,尤其是資本與勞動力的對立,使人們不可能真正相互平等,更不可能具有同樣的自由”。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個人主義訴求、把人與人之間的所由關系想象為經濟契約式的關系,其實是對社會組織與人倫關系的極大破壞。相較之下,中華文明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個人、家庭與國家高度同構化,形成不可分割的“家國共同體”。“任何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到衰老再到去世,都是由家庭而逐步遞升至國家這一社會共同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存在隻能依附於這一家國共同體”。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家國共同體的價值遠遠高於並永遠優先於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隻有通過家國共同體才能得到真正實現。這種價值理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倫理”,它強調個體對於共同體的巨大責任。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之所以能夠在近代衰微之際仍有眾多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不懈奮斗,甚至犧牲生命,歸根結底,就是這樣的“責任倫理”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身上不斷得到繼承發揚。

從長期歷史演進而形成的基本國情出發,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大量復雜且細致的改造與更新,這是近代中國發展的需要。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於中華文明意義重大。

《中華文明的經脈》強調,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而言,“要理直氣壯地正面闡明,中國共產黨人在近一個世紀奮斗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成功結合起來,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的偉大踐行者”。這一歷史過程,既包括了在社會主義理想下,發揚傳統“責任倫理”的精髓,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建設社會主義﹔又包括了充分動員起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創造性地將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明有機結合起來,開辟出一條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新道路﹔還包括了繼承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格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選賢與能”等古典政治理想在國家制度建設與社會基層社會治理中體現出來。

對於當代中國而言,這不但是一個歷史過程,更是我們今天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思想理論話語的寶貴遺產。

(作者:王銳,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講師)

(責編:丁濤、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