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讀解《在影像裡重逢》:激活歷史 照亮未來

張同道
2019年10月31日15:2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眾聲合唱,各懷絕技。但《在影像裡重逢》卻卓爾不群,它以歷史上的紀錄片為依托,梳理70年發展歷程,顯示了紀實影像的真實魅力與戲劇張力:過去與當下對接,影像與真實交響,以今日視點切入厚重歷史,打撈隱藏在時間背后的傳奇。

紀錄片的天職在於記錄。紀實影像總是帶著特定時代的表情與民族的體溫。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攝影機在場,記錄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一個民族的容顏。從1949年《新中國誕生》開始,中國紀錄片人就用攝影機記錄共和國的足跡,開國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興修水利,發展工業,直到改革開放,民族復興。這些珍貴的紀實影像成為《在影像裡重逢》的創意來源與核心內容,也標舉出這部作品的獨特風格。

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關於歷史的敘事都需要找到當代切點,激活歷史,融入當下。否則,歷史只是冷藏在冰庫裡發黃的檔案。所謂珍貴的老影像也只是一堆塵封的膠片。《在影像裡重逢》創意之妙正在於它巧用老影像,從老影像裡挖掘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形成時空對話的戲劇張力。

歷史影像如何與現實准確對接?關鍵在於兩個核心人物:電影裡的人和拍攝電影的人。《在影像裡重逢》幾乎全片都在歷史與現實中跳動,創造出蒙太奇時空。第一集《追夢》裡講到《莫讓年華付水流》,鏡頭在銀幕前后、歷史與現實之間反復跳蕩,把一部歷史影片演繹成一個現代立體敘事,形成強烈的戲劇效果:導演陳光忠、錄音師杜守印、燈光師梁雙月從幕后走到前台,講述了當年拍攝緣由和趣聞﹔片中主角邵丹從熱愛音樂的年輕姑娘變成了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講述自己的故事﹔更為出人意料的是,當年復旦大學學生潘星因為觀看《莫讓年華付水流》受到感染,走上紀錄片之路,成為陳光忠導演的同事。故事層層遞進,情感飽滿,歷史揭秘與意外轉折引人入勝,顯示了濃烈的審美魅力。同樣,第二集《勤勞》裡《紅旗渠》的故事也講得有聲有色。編導陳華生與攝影師郜慶生、燈光師梁雙月一起回到紅旗渠,解說員竇春起再次演示如何解說《紅旗渠》,最為精彩的是,編導發掘出與紅旗渠命運相關的一家三代人:渠三代張學義如今在紅旗渠護渠,他爺爺張運仁犧牲在修渠工地,他父親張買江12歲上工修渠,一干就是9年。採訪時,張買江回憶起母親送他上工地的情景:“就在這個情況下,我母親把我丟到渠上。我母親走了多遠又回來了。我說咋又回來了?(母親說)你不把水帶回去,就別回家見這個娘。”一位農村婦女的朴實語言聲情並茂地還原了一段歷史細節,也闡明了紅旗渠精神的真切含義。

總導演張力先生說,“所有的過往都是今天的起點。秉承這樣的理念,創作核心就集中到對歷史影像的重新解讀上。”《在影像裡重逢》從不同視角重新解讀歷史影像,呈現了大量精彩的時空對話故事,像第三集《拼搏》裡女排的故事,第四集《求索》裡鉚工的故事,第五集《造福》裡知心姐姐盧勤的故事等。而影片裡一組罕見的畫面令人感嘆:年輕的錢學森從羅湖口岸歸國,年輕的屠呦呦在實驗室提煉青蒿素,年輕的袁隆平在稻田進行試驗。今天觀眾都明白這些名字的重量,可是紀錄片工作者早就留下了他們年輕的影像。當歷史影像與現實猝然對接,昔日青春在握的年輕人已然耄耋老年或作古,而貧窮落后的中國則舊貌換新顏:航天工業突飛猛進,諾貝爾生理與化學獎實現零的突破,雜交水稻實驗成功,他們用青春、拼搏與智慧換取了科學進步,國家強盛。《在影像裡重逢》以紀實影像特有的真實力量闡釋了一個道理:沒有拼搏、勤勞、奮斗與犧牲,就沒有今日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與民族的復興。

央視紀錄頻道剛剛改版,《在影像裡重逢》作為第一批節目成功播出,為歷史影像的開發探索了一條可行的路徑,也為今日紀錄片創作留下豐富的啟示:將鏡頭對准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敏銳捕捉平凡生活裡的細微變化,今天的記錄就是明日的歷史。

(責編:吳曉琴、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